李惠文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李惠文(1931一1996),满族,辽宁葫芦岛市人。当代著名满族作家。出生于辽宁省绥中县小庄子乡海泉寨的一个满族正红旗家庭。曾任锦州文联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
履历
李惠文出生在满族家庭,成长于满汉杂居的山海关区外。李惠文从小就饱受民间文学的熏陶。他的祖父是皮影艺人,对《三国演义》、《杨家将》、老汗王(努尔哈赤)都唱得琅琅上口,讲得头头是道。这使幼小的李
惠文着了迷,听书、看影、观戏成了他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为那些侠肝义胆、情深义重的民族精神赞叹,为中华民族漫漫修远、坎坷多艰的历程称奇,民族精神已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田里。可以说,这些经历对形成他的艺术趣味、审美观点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不能不影响到他嗣后的文学创作。
由于家境贫苦,李惠文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做学徒工。1945年肄业于绥中县国民高等学校。新
中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工作,做过乡供销社营业员,县手工业联社秘书科科长,工业部干事,绥中县政府政策研究员,公社副社长,县报记者。后调至锦州市文联,曾任锦州市文联创作员,兴城市药王庙公社副社长,中共兴城县委宣传部干事,锦州文联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理事,辽宁省文联第三届委员、省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
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品
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三人下棋》《蛮人小传》《巴掌队长》《一张布告》《省长来到小庄》《肉嫂》 等,中篇小说《八出戏》(收集时改为《悲欢离合》)《花好月不圆》《鸳鸯河》《银元婚姻》等。
在李惠文的创作生涯中,共有四部长篇小说问世,分别是1980年5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金奎梦》,1986年5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乱世夫妻》和《莫测姻缘》,1989年2月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鳃寡风流》。其中,《乱世夫妻》和《莫测姻缘》是姊妹篇,以“文革”为背景,展现了辽西省农村的变迁史,两部小说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很强,并显示了作者对长篇小说的驾驭能力。李惠文的这些长篇小说在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等方面与他的中短篇小说存在着很多重合,他的代表作和创作成就也主要体现在中短篇小说创作上。短篇小说集《三人下棋》、《悲欢离合》,《啼笑皆非集》,《中短篇小说集《盛世姻缘》,故事集《彩凤的故事》等。
李惠文是在1958年踏上创作里程的,开始,他就用他那幽默、诙谐的笔墨,以满族青年特有的睿智和机 敏,为我们效染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农村生活画面,勾勒出一组组神采飞扬的“社里人物”。
60年代初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三人下棋》是其成名作。作品发表后,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并被收入《建国三十周年优秀短篇小说选》。《蛮人小传》除了荣获首界中国满族文学奖之外,还与《巴掌队长》连续两次荣获辽宁省政府奖。《一张布告》和《省长来到小庄》分别被译成英、法两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肉嫂》被收入日本出版的《中国现代少数民族文学选》。
成就荣誉
满族作家李惠文是20世纪中后期辽西省文坛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致力于农村小说的创作,生动地记录了当代辽西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变化,作品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感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李惠文的创作取向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写农村,二是干预生活。农民出身,长期的农村生活经历,使李惠文对农民和农村具有深厚的感情。这既构成了他农村小说创作的自觉,也构成了其得天独厚的创作优势。对农村生活的敏感,使他能够充分发挥这种优势,获取有价值的创作素材。李惠文选择农村小说还与当时文学界对农村题材的强调有关,是对“写中心”的呼应。但李惠文对现实的配合更多的表现为“暴露”,他执著地揭示矛盾冲突,创作了许多“问题小说”,体现出积极干预现实生活的创作倾向。李惠文的中短篇小说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文革”前和“文革”后。“文革”前的小说主题思想都比较务实,常常围绕农村工作的具体问题来表现“先进”和“落后”的“内部矛盾”,追求作品的宣传功能和教育效果。李惠文在表达这些主题时,有意通过辽西省乡村日常生活来展开,农村的人情风俗、伦理关系、自然风光等因素被纳入到作品中,增强了小说的生活实感。“文革”后的小说从主题上基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诉说“文革”创痛、继续揭示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关注农民的道德情感。其作品的生活空间逐渐变得宽广,并且对社会转型期农民道德观、价值观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其作品的思想厚度。
他一生创作长、中短篇小说达500万字,在十七年和新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中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当代满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有着浓重的、难以消解的民族情结,是当代为数不多的,自觉以满族作家姿态进行写作的作家之一。从满族特点出发,以开掘宏观的中华民族特色为旨归,他的小说创作典型地呈示了当代满族作家的独特风采。
艺术风格
大众化和乡土化是李惠文所追求的艺术风格。他的中短篇小说无论是在布局谋篇、人物塑造还是语言使用上,都尊重了农民的审美口味。讲故事首尾圆合、秩序井然,巧妙利用线索,从纵向来展开主要情节,从横向上穿插具有“点缀性”的故事,积极拓展生活的容量。
人物塑造上采用中国传统小说的白描手法,依托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描写和细节描写来活化人物,同时巧妙利用对比设计,对思想性格迥异的人物、性格存在交叉点的人物都进行了细致的比较,使人物鲜活立体。在语言使用上,李惠文吸纳了大量的辽西省民间语言,乡土味儿扑面而来,地域文化气息浓郁,辽西民俗的许多方面都通过他使用的民间熟语折射出来。由于受到民间文学艺术的熏陶,李惠文努力追求语言的简洁精练,无论是刻画人物还是描写景物,都能做到生动传神。
参考资料
李惠文 (豆瓣).豆瓣.2021-03-26
目录
概述
履历
作品
成就荣誉
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