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朗
僧朗
僧朗,又称大朗,是南齐、梁间的僧人,出生于山东省,逝世年不详。他幼时即游访问道,最初跟随佛图澄(232~348年)学习戒律,后来又兼学般若。僧朗曾在泰山西北的金舆谷昆仑山建立精含道场,门下弟子多达百人。他的教团以严格戒律著称,成为当时北地佛教的中心。僧朗还曾山中除虎患,以保护道俗,因此具有灵验、神异能力,时人誉为神僧。后来在山中示寂,享年85岁。
另一种说法是,僧朗是南北朝时代的僧人和三论学僧。他是新三论学派之鼻祖,出生于高句丽辽阳市。生卒年不详。僧朗曾就法度学习经论,尤其精通华严、三论之学。他先后在摄山栖霞寺和钟山草堂寺弘法。萧衍天监十一年(512年),武帝仰慕僧朗德风,敕令僧诠、僧怀等人前往摄山,从僧朗学习三论,但只有僧诠一人继承了僧朗的法脉。然而,有一种说法认为僧朗先至敦煌市,从昙庆法师学习三论,一度隐居会稽山中,后进入摄山。[梁高僧传 卷八 法度传、法华玄义释签 卷十九]
僧朗基本资料
(生卒年不详),一称大朗。山东人。他是南齐、梁间的僧人。
僧朗在他的释家生涯中,因居住摄山,后人又称他为“摄山大师”。僧朗聪慧颖悟,点到即通,他从小就有志向。资性好学,刻苦勤奋,孜孜不倦,当时就有学名。南朝齐时,他入摄山栖霞寺,从当时的著名僧人法度受学,深得法度的器重,并把自己的一生所学传授给他。法度死后,众僧便拥戴他成了摄山栖霞寺的住持,直至圆寂。
生平事迹
僧朗不仅资性好学,而且性情旷达,思力敏捷,对所接触到的佛学经义很快通晓,别人注意不到或不常见记载的经、律、论,他都能够讲说,而且说得头头是道,有声有色。对于《华严》、“三论”等佛家经典,他更是博通。他除常居摄山止观寺修道外,曾住钟山草堂寺修行,当时的隐士周顒,就从他学道。南梁天监十一年(512年),萧衍派僧怀、智寂、僧论等10人赴摄山从僧朗学习“三论”之学,很得要领,因此,也使僧朗声名远震,颇有影响。据说,梁武帝本人原来学习《诚实论》之学,自从他派人向僧朗学道后,深受启发,便也改变初学,开始改学“三论”之学,向僧朗请教。
僧朗为弘扬“三论”之学,教授了不少弟子,而且大多卓有成就。在僧朗的弟子中,僧论最为得法,他嗣承僧朗住止观寺,传“三论”之学,使之发扬光大,源远流长。“三论”之学,在佛教教义中,是一种口传心授的口头学说。僧朗在对弟子的授业过程中,“玄旨所明,惟存中观”,他认为,方法倘若“自非心会析理,何能布袋和尚清言?”(《续高僧传》,下引同)。“三论”之学重在心会不在言教,这样,才能够达到“顿迹幽林,禅味相得”的理想境界。也就是说,重心会而不重言说,是僧朗“三论”之学的突出特点。隋吉藏《中论疏》认为《中论》为般若学的中心,其学说称“三论”之“新学”,僧朗最为擅长。
僧朗的嗣承弟子有僧论,再传弟子为僧论之弟子法朗、慧布、智辩、慧勇,世称“诠门四哲”,以表现了衣钵的嗣承关系。
关于僧朗的行迹,《高僧传》、《续高僧传》等,均有所载。
高句丽僧朗的二谛合明中道
思想及其哲学意义
1、僧朗系高句丽遥(应为“辽”)东人。他于齐末建武年间(494~497年)由中国河北南下江南,是在高句丽长寿王(413~491年)和文咨王(492~518年)时期活动的佛教学僧。
僧朗在中国研究当时鸠摩罗什系统的三论学。之后,南下,住种(应为“钟”)山草堂寺,后移住摄山楼霞寺。当时在中国佛学中,河北省偏尚毗释昙宗,江南盛弘成实宗在这两宗的对立中,僧朗攻击成实派,弘扬三论学正统,因而在确立三论学的同时,亦成为三论宗的起源。
三论宗在僧朗以后通过他的弟子僧诠到法朗,法脉又重新被天宝嘉祥吉藏吉藏(549—623年)所嗣续成为大成。特别是从给萧衍派来的十名僧侣教三论学中,可以斟酌当时僧朗的活动。
2、集三论学之大成的僧朗的核心思想是二谛合明中道说。
这样的二谛合明中道说是以龙树创始的大乘佛教中观派的(1)破邪显正、(2)真俗二谛、(3)八不中道等三宗旨为基础阐述的。僧朗将龙树的八不中道说和二谛联系起来进行论述,即认为真俗二谛是显露中道的妙教。
僧朗认为摒弃中道的真理性,认为是有,是无;是一,是二的二见思想,对缘斥痛。从而抛弃了有无的两执。所以不能观其有无,但真正能理解不二的意义,要知道有无毕竟不是中道,进而有无并不属于哪一个,但认为有无是表明中道的教。
上述僧朗二谛合明中道的思维体系,从构造上排列来看,如下所述。
(A)
第一明 第二明 第三明
世谛一有
真谛一无 世谛一有无 二
真谛一非有非无 不二 世谛一有无二,非有非无不二
(二不二)
真谛一非有无二,非非有
非无不二(非二非不二)
像这样,通过僧朗三种二谛说来看的二谛合明中道思想基本上采取了辨证法的认识理论形式。僧朗辨证法的思维形式包括到不否定为媒介的,到非二非不二,阐明非俗非真的中道。与Hegel的绝对精神这种观念性存在的自己运动即所谓存在的辨证法相比,僧朗所谓的绝对精神存在自体也否定为是一个世谛论破,认为越过这个就属于论理形式。
僧朗的思想既批驳有的思想,又排斥只认定空的思想。这样的观点是三论宗的主要论旨。同时,从非难和排斥河北毗昙宗和江南成实宗的僧朗的立场所理解的中道是,在南北两派终究批驳各自的片面主张中,需要相互依存,遵循三种二谛法合明的终极真理。
3、出身高句丽的僧朗的思想为中原地区大乘佛教的融合开辟了新的道路,为后来天台思想和华严思想等大乘圆(疑为“佛”)教的形成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不仅如此,僧朗还从根本上真实地揭示了佛陀实相与大日如来自性,由此可见其伟大。
僧朗的二谛合明中道思想给我们的教训是:人类不能过分执着,应能理解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这样的精神境界有可能成为打开解决现代生活中所遇到诸多问题的钥匙,从这一点上看对二谛合明中道思想应赋予新的关心。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僧朗基本资料
生平事迹
思想及其哲学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