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佛院
四川省安岳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卧佛院,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资阳市安岳县卧佛镇卧佛村,始于盛唐,最早造像题记为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大规模造像刻经在唐开元年间,至南宋后逐渐衰退。卧佛院在长约一千米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米的崖壁上,存留着大批刻造于唐朝五代十国、宋代的摩崖石刻造像和石刻佛教经典。其造像区长达865米,窟142个,文物编号126个,摩崖造像1613尊,石刻佛经15窟,碑刻、题记、经幢、珍禽异兽数十处,造像题材多达57种,主要有释迦说法图、涅经变、三身佛、弥勒佛千佛、石刻佛经等。卧佛院尤以构图奇特,立意新颖,雕工精绝的“左侧卧佛”闻名于世。
卧佛院石窟和刻经,是研究中原地区唐宋时期经济、文化、宗教以及书法文字史的珍贵实物资料。1988年,卧佛院摩崖造像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卧佛院摩崖造像归并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岳石窟”。
卧佛
卧佛院摩崖造像,以《释迦牟尼涅槃圣迹图》最为壮观。释迦牟尼似一巨人向左侧身横卧在崖壁上,
身长23米,头长3米,肩宽3.1米,背北面南,头东脚西,两手平放,闭目似睡。头蓄螺髻,双耳垂上各戴一圆形绽花耳环,头垫扁形荷花枕,体态修长,身着僧衣,曲眉丰颐,慈祥端庄。卧佛头顶后方雕立一半身环眼力士,裸上体,左手攥拳,作守卫状;腰间禅坐一弟子,面壁背弓,作侍候状;足裸前挺立一力士,威武雄健,作护卫状。全图雕刻精致,线条洗练,形象地展示出释迦牟?涅槃"时超脱一切的幻想境界。卧佛的上方有一组释迦牟尼"涅槃"前说法的造像,中坐释迦牟尼,两侧分两层侍立九弟子、两菩萨、天龙八部,表情各异,既烘托出他们恭聆佛法的肃穆情景,又展现出护卫佛法的威严场面。
卧佛左臂下方的石壁上,镌刻有宋兵部侍郎刘仪凤及其表侄雍涓(普州参军)的游记诗文。在卧佛对面崖壁间,分布着密集的唐朝摩崖造像龛;多为平顶,长方形。如34龛,高1.5米,内造观世音地藏王、日光、月光四菩萨立像,均高1.1米,虽风化严重,但仍可辨认。其造像尚属罕见。
价值
卧佛院石刻造像尤以构图奇特,立意新颖,雕工精绝的“释迦牟尼涅槃图”(卧化佛)闻名于世,为中原地区最大的唐代全身石刻卧佛造像,是中国唯一一处左胁卧的“涅槃图”,是全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全身卧佛像,堪与乐山大佛——世界第一大弥勒菩萨坐佛媲美,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整个造像依山取势、精心设计、大胆创新,由三组造像构成,占整个崖面300余平方米。上面一组造像是乔答摩悉达多涅槃前的说法图,中间一组为唐朝“释迦牟尼涅槃图”卧佛造像。卧佛面南背北,侧身横卧于岩壁间,全长23米,曲眉丰颐,坦胸露肌,形态端庄。头东脚西,左胁而卧,与佛教经典“北首右胁卧”、“枕手累双足”相悖,更显独到神秘之势。下边一组造像为佛经变故事。
卧佛院
在长约一公里的卧佛沟两侧高约20米的崖壁上,存留着大批刻造于唐代、五代十国北宋摩崖石刻造像和石刻佛经,其造像区长达865米,龛窟142个。有石刻造像1613尊,石刻佛经15窟,碑刻、题记、经幢、异兽图像等数十处。摩崖造像以佛教禅宗思想为主,间有密宗造像,题材多达57种。造像中的人物、器物、动物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情态万千,神态自然,是中国中期石刻艺术鼎盛时期作品中的佼佼者。景点有:释迦说法图、涅槃经变(卧化)、三身佛、弥勒菩萨千佛千手观音、经幢、石刻佛教经典等。
在卧佛沟两岩约800米长的悬崖峭壁上开凿有55个藏经龛窟,其中已具雏形或竣工的43窟,空经洞1个。已刻经文至今又保存较好的15窟,佛经刻字面积152平方米,字体大1-2厘米,直行镌刻在窟内左中右3壁上,字体多是唐楷。现存清晰可识的经文共20余种、70万字,似如一座经库。从46号窟左壁释静泰撰写的“经论目序”中得知,“一切经论目序”来自“大唐东京(洛阳) 大敬爱寺”。主要经目有《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佛名经》、《大般涅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檀三藏经》、《妙法莲花经》等。刻经题记现存有“开元十五年”、“十七年”、“二十三年”等。其中,“开元十一年”、“开元二十一年卧佛院僧玄应书”等字迹尚比较清晰。据此可以肯定,卧佛及石刻佛教经典为盛唐时期的杰作。虽然卧佛寺院早已荡然无存,但从石刻造像及石刻佛经的规模,也可推测出当时卧佛院的辉煌和古普州经济文化的繁荣景象。
发展
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卧佛院摩崖造像和刻经年代始于唐开元十一年(723)以前,大规模造像刻经在唐开元年间,从宋代起逐渐衰退。由盛唐高僧玄应及以后的僧俗共同营造。
目录
概述
卧佛
价值
卧佛院
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