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尾穿山甲
长尾鲮鲤
长尾穿山甲(学名:Phataginus tetradactyla),又名黑腹穿山甲,属鳞甲目中华穿山甲穿山甲属,是一种树栖的日行性穿山甲。其分布于非洲西部至中部的热带森林,以蚂蚁为主食。其特征为身体细长,尾巴极长,体披暗褐色或浅黄色鳞片,具有防御天敌的功能。
形态特征
长尾穿山甲的身体细长,体长可达30~92厘米,尾长27~88厘米,体重一般2~5千克,最重可达25千克以上,雄性通常比雌性大。其头部、嘴和眼睛都较小,耳壳有或缺;四肢短粗,各具5指(趾);尾部扁平而长。即使有长尾巴,这个物种也是现存八种穿山甲中最小的。与其他穿山甲一样,长尾穿山甲身上覆盖着 9 到 13 排重叠的朝鲜叶状角质鳞片。鳞片呈深棕色,边缘较亮,起到伪装作用。脚有大而弯曲的爪子。尾巴的尖端是裸露的,包含一个感觉垫,使个体能够寻找并抓住树枝。他们没有牙齿,而舌头很长。腹部、四肢下侧和面部覆盖着深色皮毛而不是鳞片。舌细长,能伸缩,适于舔食蚁类及其他昆虫。具有双角子宫和散布胎盘雌性胸部有两个乳头。长尾穿山甲是唯一昼夜活动的穿山甲物种。
生活习性
长尾穿山甲是地栖或树栖的动物,通常独居或雌雄结对。它们性格怯懦,遇到敌人时会将身体卷曲成球状,把头部埋在其中,并耸起鳞片以保护自己,有时还会从肛门排出恶臭液体,以驱避天敌。它们的尾巴可以缠绕,极善攀援。树栖的长尾穿山甲白天会隐于树洞,地栖的则会挖洞或利用其他动物的弃洞。它们晚上活动,主要食物是白蚁、蚁类及其他昆虫。每胎产一仔,出生后第二天鳞片即由软变硬。
分布范围
长尾穿山甲原产于非洲西部和中部的部分地区,在塞内加尔的西部和北部,穿过非洲大陆到乌干达,向南进入安哥拉。它们分布在刚果盆地几内亚森林等地区。从加纳西南部开始,观察到种群存在明显的差距,没有发现到尼日利亚西部的个体记录。长尾穿山甲生活在潮湿的热带河流和沼泽森林环境中,但在改变的森林(灌木丛)和前低地雨林的农业区也观察到。它们几乎完全是树栖动物,大部分时间都在树冠区域度过。他们更喜欢生活在森林的内部,避开最外的边缘。它们是游泳健将,通常在水边发现。
繁殖
目前对长尾穿山甲的繁殖知之甚少。它们被认为全年交配,平均妊娠期约为 140 天。雌性穿山甲一次只生一个活的、单一的后代。幼崽出生时有柔软的鳞片,几天内就会变硬。它们在出生后骑在母亲的尾巴上长达三个月。长尾穿山甲在两岁左右达到性成熟。
物种保护
长尾穿山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
物种保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