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云庵
历史建筑
仙云庵始建于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坐落于廖河村龙头山顶,又名猫耳尖(山前后有巨石两块峙立,形如猫耳而得名)。正中有巨石矗立,高两丈余,下供白衣娘娘像。据传建庙前白衣娘娘显圣情形,峰顶四周,紫气垂盖常年不散,巨石尖上,白衣娘娘清晨梳洗打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版《宿松县志·民族志》对此作有专项记载。因而建庙供奉白衣娘娘祀以香火纪念。庙以山得名,故曰:“仙云庵”。
历史沿革
岁月沧桑,经历二百年历史,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此庙破烂不堪,又经文革,破旧立新,无为修复,原庙已全部倒塌,唯余庙基。但白衣娘娘显灵,仍有远近香客朝拜。为弘扬佛法,恢复古迹,重现昔日光彩,地方有识之士在一九九二年春邀集三十余人,四处筹资以重修仙云庵。一九九二年九月十九日娘娘殿于原址竣工并举行庆典。后上报的宿松县人民政府宗教科文,得以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成立管理委员会,挂牌管理。自此皖鄂两省边界香客时常朝拜,香火旺盛。
二00三年起,经管委会决议,筹建大雄宝殿,至二00五年完成基础工程。二00六年春主体建筑正式启动,于同年腊月十八日竣工。殿正中奉三尊大佛,观音大士,两旁有十八罗汉庄严肃穆。
如今仙云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有娘娘殿、大雄宝殿、办公楼、住宿楼等重要建筑、辅助设施。修通了西边公路,电话、电视、自来水一应具全。范围涉及廖河村花洞,河东,河西,珠岭等组山场。今后建筑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面貌日新。仙云庵是皖鄂交界山区重大寺庙,更是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听暮鼓晨钟,声扬十里,远近香客接踵摩肩。这不仅是佛教基地,还是如画仙境,云环雾绕,庙后鹰洞,悬崖峭壁,莺歌燕舞。庙的对面是狮子摇铃,狮象共镇,竣峡雄关。
仙云庵现有管委会成员三十余人,皈依佛门居士一百余人,信教群众不计其数。二OO七年经管委会决定,凡对仙云庵出资出力有贡献者将立碑记名,以示纪念。托佛法庇佑,白衣娘娘显应,凡仙境内外平安顺利人康物阜祝愿!
仙境飘香,日月同辉来瑞霭;云天焕彩,象狮共镇保平安。
文化
文物
庙内现存文物有两件:一、原刻后碑一块,上镌“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六年岁在丙午建造”及捐资诸人姓名;二、大钟一座(原两层,现仅余上层),重千余斤,高近两米,上撰“帝道遐昌,皇图永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及捐款人姓名和造钟年代,实为我县罕见文物。
宿松县志》记载
仙云庵在治西七十里,廖家河龙头山巅,巅有立石二丈许,如鞠躬状,中部微凹,类佛龛。常有紫云垂盖不散。清道光乙未,里民廖振邦捐基,众捐资,建祀大士,公置滑石沟田山以贡香火,粮册注明仙云庵。庵后崖悬壁立,石洞甚多,嵌空玲珑。光绪己卯有居民偶入最深一洞,采出石液,状绝异,远近探者络绎至。里绅恐酿事端,封闭之。
传说
白衣娘娘显灵
据传,在李晔光化时期(898),这里就有白衣女士显灵的故事:
某天,邑境东乡石姓家中一个五岁男孩,突发重病,已近僵死被摊放在簸箕之中(旧时乡下孩子丧亡后,往往总是先行将其尸体存放于此器具内)。孩子父亲辈老兄弟三人共这一个男孩,今一下子不治身亡,其悲哀状况可想而知。就在其家人痛不欲生之时,一白衣女士飘然而至。她问明了缘由后,径直走到孩子的身旁,从自己的衣兜中掏出丸药一颗,送进孩子嘴里。不一会,孩子像从梦中苏醒了似的睁开了眼睛。紧接着,她起身到厨房舀了碗水,给孩子喂下了几口,孩子喝了水后,竟像久旱的禾苗吮吸了甘露似的,奇迹般地鲜活了起来。见此情景,一家人由悲恸到惊愕,一时都怔呆啦!很快地,还是孩子的母亲首先反映过来,她急忙奔走到白衣女士面前,“扑通”一声跪下了:“请问您是哪路神仙?多亏您救了俺儿呵!”白衣女士不慌不忙地牵起孩子的母亲,一边跟她耳语着,一边抚摸着跟前的孩子。就在大家由悲转喜的忙乱中,白衣女士神秘地消失了!人们一下子恍然意识到,原来,这是真正的娘娘显圣灵呀!孩子的母亲紧紧地搂抱着孩子,把刚才白衣女士跟自己耳语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家人。这时,孩子的爷爷把全家人召集到一起,说道:“此刻起,咱们都要斋戒沐浴,明天将跋山涉水赶赴廖河龙头山寻找并感谢救命恩人!”
经过三天三夜的奔走,这家人终于来到了廖河龙头山前。只见得这龙头山,悬崖千仞似壁立,洞穴无计如眼口。良木丛生绿葱葱,珍禽遍布唱啾啾。待登上龙头山后,一高两丈余的如人鞠躬状的巨石赫然跃入眼帘。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原来,这不就是那救了孩子性命的白衣娘娘的化身吗?于是,全家人虔诚地烧纸焚香,跪拜祭祀。刹时间,龙头山上,仙风飘拂,云霞萦绕;香气扑鼻,日产天籁沁心。自此,白衣娘娘,声名鹊起;龙头山上,香火盛炽……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