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句法分析》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学术作品。
内容简介
引言
近年来,汉语句法分析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又称中心词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后者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引入以来,逐步推广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此外,还有转换分析法,这是一种基于转换生成语法的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分析同义结构和歧义结构,但在中国大陆尚无系统的应用。
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和讨论汉语的句法结构以及相关的语法现象。它并非旨在介绍或深入探讨层次分析法本身,而是为了向读者展示这种方法的应用。由于层次分析法并不广为人知,因此在书中对其进行了初步介绍。我们将层次分析法视为一种对语段进行分割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详细阐述了层次分析法所依据的切分原则。
切分原则
语法界的看法对于切分原则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人提出了多种方法。我们提出的功能、结构、意义的原则并非全新的见解,许多语法著作都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这些原则。我们的工作在于通过具体实例来阐明如何掌握这些原则。我们认为,进行句法分析必须坚持一个贯穿始终的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其他原则的影响。例如,在层次分析中,切分后的直接成分必须能够组合,形成结构并且不破坏原有含义。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不违反其他原则的前提下,符合语法规则的组合是最关键的因素。然而,我们也保留了结构的原则,因为它有助于直观地排除无法组合的“结构”。
多切分结构
多切分结构的建立和揭示,解决了层析分析法难以切分“状·动·宾”格式的问题。例如,“也想去”既可以切分为“也/想去”,也可以切分为“也想/去”,因为这两种切分都不影响语段的意义和在更大语段中的功能。这样的处理不仅有利于语法教学,还能帮助我们认识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比如很多递系结构可以根据多切分原则同时切分成述宾结构。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
我们采用的层次分析法与国外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认为语言构造具有层次性,因此层次分析是有价值的。相比之下,传统描写语言学在分析结构时不太注重意义。近年来,许多学者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一点,并从不同角度加以改进,有些学者甚至将意义提升至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在书中也将意义作为一个原则,这使得我们的层次分析法不仅不同于传统的描写语言学,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中心词分析法。尽管如此,作为一种具体的分析方法,本书的层次分析法与中心词分析法的出发点和目的截然不同。
难题与挑战
有些人批评层次分析法只关注分而不顾合,这可能是对层次分析法的误解。实际上,层次分析法的切分是以直接成分能够组合为基础的。目前,层次分析法的问题在于,语段中的语义关系复杂多样,而层次分析法只能有效揭示相邻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而对于不同层次之间间接成分的语义关系,则难以有效地揭示出来。此外,层次分析法在处理意义和功能不一致的语段时也会面临困难。
新术语解释
为了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和符号,本书尽可能简单明了地进行论述。但对于层次分析法的新术语,如“剩余结构”、“剩余扩展”等,我们都随文进行了说明。书中提到的“述宾结构”实际上是常见的动宾结构,之所以不用“动宾结构”这个词,是因为它不仅限于动词带宾语的情况,还包括其他情况。例如,“动词+形容词”可以带宾语,“动词+动词”也可以带宾语。此外,形容词还可以带(准)宾语。因此,我们统一称为“述宾结构”。对于“双宾语”,我们将其分析为述宾结构带宾语,名称保持不变。对于“助动词+动词”组成的结构,我们视其为述宾结构,而不是偏正结构,因为从功能上看,它们更接近于述宾结构。
目标受众
本书部分内容曾在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选修课中讲授,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层次分析法,并学会运用这种方法分析汉语语法现象,加深对汉语语法的理解,并具备独立研究的能力。本书的目标读者应具备一定的语法基础知识,熟悉句法分析方法,如高等学校的中文系和外语系高年级学生、大学语言课程教师、中学语文教师以及从事语文工作的人员。尽管我们不敢断言书中对层次分析法的介绍和应用完全正确,但我们相信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更多地了解层次分析法。
材料来源
本书讨论的语言事实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我们日常收集整理的材料,其中包括了一些其他书籍未曾涉及的结构类型和具体例子;二是引用其他书籍中的语言材料,以便提出新问题并进行讨论。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大多来源于书面语,少量来源于口语。
句法系统基础
本书所依据的语法系统,或称框架,主要参照了
朱德熙先生所著的《
语法讲义》(
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书中未提及的汉语语法基本知识,在朱先生的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