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罗西书
《圣经》新约的一卷书
《歌罗西书》(希腊语:ΠΡΟΣ ΚΟΛΟΣΣΑΕΙΣ),在天主教中称为《哥罗森人书》,是新约圣经中的一封使徒保罗所写的书信,写给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亚细亚行省歌罗西的基督徒。这部书信是新约圣经中的第12本书。《歌罗西书》共包含4章,主要内容包括强调对基督这一元首的信心、对属肉体行为的死去以及人际关系等主题。《歌罗西书》的成书时间约在公元60年至61年,此时使徒保罗可能身处罗马监狱,尽管有学者如N. T. Wright认为此书可能是在以弗所监狱中撰写。歌罗西教会由信徒以巴弗所建立。书信的主题强调基督是包罗万有、在万有中居首位,体现神的奥秘与化身,担任教会的头与成分,以及成为圣徒的产业、生命、成分和盼望,同时也是一切正面事物的实体。
作者简介
《歌罗西书》是保罗在罗马监狱中撰写的(参见歌罗西书4章18节)。由于以巴弗向保罗报告了教会的近况,保罗得知该教会正面临某种异端的威胁。因此,他在信中一方面称赞教会的表现,另一方面则警告他们谨防错误的教训。
创作背景
歌罗西位于小亚细亚西南的老底嘉附近,距离以弗所正东约160公里。保罗在以弗所的三年事工卓有成效,显著影响了整个亚细亚地区,从而促成了歌罗西教会的建立。尽管保罗可能从未亲自访问过歌罗西教会,他通过以巴弗与教会保持联系。此时,异端假道开始侵扰歌罗西教会,因此保罗写信以回应这些问题。
保罗可能在罗马监狱中等待对凯撒的上诉,他通过同工推基古将信件传送给歌罗西教会。信中,保罗针对异端教训进行了纠正,特别是那些诋毁基督超越性的观点。他强调了基督在信仰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呼吁信徒坚持正统信仰,以抵御错误教义的侵扰。
歌罗西曾是弗吕家的重镇,但到了新约时期,其重要性已被老底嘉和希拉波立所超越。在保罗第三次旅行布道期间,他在以弗所停留了三年,尽管如此,歌罗西教会的创始人可能是以巴弗,这是一个外邦人占多数的教会。尽管保罗未曾亲自访问过歌罗西教会,但与其关系非常密切。本书信可能是在保罗于罗马或以弗所的监狱中撰写的。由于以巴弗传达了教会的近况,保罗了解到教会面临某种异端的威胁,因此他在信中称赞了教会的表现,同时警告他们谨防错误的教训。
大纲
Ⅰ 问安(1:1-2)
Ⅱ 为教会感谢神(1:3-8)
Ⅲ 为教会祷告(1:9-11)
Ⅳ 神藉著基督与我们和好(1:12-23)
Ⅴ 保罗忠於传道的职分(1:24-2:5)
Ⅵ 当活出与基督联合的生命(2:6-4:6)
   1信心坚固,防避异端(2:6-23)
   2弃绝恶行,追求良善(3:1-17)
   3当尽个人的义务(3:18-4:6)
Ⅶ 结语(4:7-18)
作品影响
这封信清楚地阐明了基督的地位,并强调基督徒必须具备确切的知识。信中有力地揭示了人为哲学和犹太传统的谬误,同时宣扬了耶稣的话语和平安。信件对会众的所有成员,包括监督、丈夫、妻子、父亲、儿女、主人和仆人,都提出了滋养头脑和心灵的教导。腓利门和阿尼西母在恢复主仆关系时,无疑从这封信中获得了重要的劝告。《歌罗西书》有力地鼓励监督们帮助羊群恢复正确的信仰。保罗的话语使歌罗西人深刻体会到为雅威服务的特权,同时也提供了富有造就性的劝告,强调他们必须摆脱世俗的错误思想和各种恶行。这些劝告至今仍对会众具有重要的适用性。
歌罗西书4章6节为基督徒服事者提供了一项重要的忠告:“你们的话要常常温和,好像是用盐调和的,使你们知道应当怎样回答各人。”以温和的言辞传讲真理,能够有效吸引心地忠实的人,并为他们带来持久的造益。此外,基督徒若怀着感激的心,保持警醒并进行祷告,必定会赢得耶和华的丰富祝福,正如书中所提到的:“你们要恒切祷告,在此警醒感恩。”从基督徒的交往中,可以获得极大的喜乐、造就和鼓励。保罗指出:“[要]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心被恩感,歌颂雅威。”这些教导强调了基督徒社群中相互支持与鼓励的重要性,显示出在信仰生活中,言语与祷告的力量,以及建立健康关系的必要性。
论到遵守律法,这封信说:“一切不过是将来之事的影儿;基督才是实体。”该书强调的是与基督相关的真实存在,特别提到上帝为所有与基督联合的人预留的天上荣耀盼望。这些信徒有充分的理由感激天父,因他将他们从黑暗权势中拯救出来,并“迁到他爱子的国里”。因此,他们一致顺服上帝的爱子,基督被称为“那不能看见之上帝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万有都是通过他创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还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包括各类位分、主治、执政和掌权者。基督在雅威的王国中最有资格凭公义施行统治。因此,保罗劝勉受膏的基督徒:“你们若真与基督一同复活,就当求在上面的事;那里有基督坐在上帝的右边。”这表明信徒应当关注属天的事物,以基督为中心,追求与他相应的生命。
参考资料
概述.全知识.2024-09-21
歌 罗 西 书 Colossians.o-bible.2024-09-21
返回首页|返回本书目录|.蒲州基督教堂.2024-09-21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大纲
作品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