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从弟敬远文
祭从弟敬远文
《祭从弟敬远文》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为其死去的从弟陶敬远创作的一篇祭文。这篇祭文叙写陶渊明与陶敬远兄弟二人的奇亲、奇情、奇逸,表达了作者对从弟的深切悼念之情。文章从作者与从弟的志趣相投、奇文欣赏来写,表现出一种知己之情。全文以事寓情,充分体现了陶渊明文章的真朴本色。
作品原文
祭从弟敬远文
岁在辛亥,月惟中秋节,旬有九日,从弟敬远,卜辰云,气永宁后土娘娘。感平生之游处,悲一往之不返,情侧侧以摧心,泪憨憨而盈眼。乃以园果时醒,祖其将行。呜呼哀哉!
於铄吾弟,有操有概。孝发幼龄,友自天爱。少思寡欲,靡执靡介。后己先人,临财思惠。心遗得失,情不依世。其色能温,其言则厉。乐胜朋高,好是文艺。遥遥帝乡,爱感奇心,绝粒委务,考山阴。淙淙悬溜,暧暧荒林,晨采上药,夕闲素琴。曰仁者寿,窃独信之;如何斯言,徒能见欺!年甫过立,奄与世辞,长归蒿里,邈无还期。
惟我与尔,匪但亲友,父则同生,母则从母。相及齿,并罹偏咎,斯情实深,斯爱实厚!念畴昔日,同房之欢,冬无组褐,夏渴瓢,相将以道,相开以颜。岂不多乏,忽忘饥寒。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无成。惧负素志,敛策归来。尔知我意,常愿携手,置彼众议。每忆有秋,我将其,与汝偕行,舫舟同济。三宿水滨,乐饮川界。静月澄高,温风始逝。抚杯而言,物久人脆。奈何吾弟,先我离世!
事不可寻,思亦何极?日月流,寒暑代息。死生异方,存亡有域,候晨永归,指涂载陟。呱呱遗稚,未能正言;哀哀人,礼仪孔闲。庭树如故,斋字廓然,孰云敬远,何时复还?余惟人斯,昧兹近情。蓄龟有吉,制我祖行。
望施翩翩,执笔涕盈。神其有知,昭余中诚。呜呼哀哉!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从弟:为同祖父的弟弟,即堂弟。敬远:即陶敬远,陶渊明的堂弟兼表弟,其生平事迹不详。
辛亥:指司马德宗义熙七年,即公元411年。
惟:为,是。中秋节:八月。
旬有九日:十九日。旬:十日为一旬。有:又。
卜辰:占卜择日。云:语助词,无意义。:下棺安葬。
宁:安息。后土娘娘:指地下。
游处:交往,相处。
恻(cè)恻:悲痛的样子。摧心:伤心。
愍:哀伤的样子。盈:满。
时醒:指新酿制的酒。
祖:古人出行时祭把路神。这里指为敬远灵枢安葬而送行。
於(wū)铄(shuò):赞美的感叹词。铄,光辉美盛的样子。
概:气度,节操。
孝发幼龄:谓年少时即知孝顺父母。
友:指对兄弟的友爱。天:指天性。
少思:谓无所忧虑。寡欲:追求不多。
靡(mǐ):无,不。执:固执。介:孤僻。
惠:给人以好处。
遗:忘,不计较。
依世:趋附世俗。
色:面容,态度。温:温和,和善。
厉:严肃。
乐胜朋高:以结交高明的朋友为快乐。胜,优越美好。
好:爱好。是:语助词,用以确指行为的对象。这里指“文艺”。文:指诗辞文章。艺:指琴棋书画。
帝乡:神话中天帝住的地方。《庄子·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
绝粒:犹辟谷。古代道家以摒除火食,不进米谷为一种修炼的方法。委:委弃。务:指世俗事务。
考槃(pán):《诗经·卫风》的篇名。诗序说:“考槃,刺庄公也。不能继先公之业,使贤者退而穷处。”后因以作隐居穷处的代称。山阴县:山的北面。这里指隐居于山林深处。
淙(cóng)淙:象声词,形容流水的声音。悬溜:瀑布。
暧(ài)暧:昏暗不明的样子。
上药:上等的药物。《文选》嵇康养生论》:“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闲:习。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曰:说,这里指孔子说。仁者寿:语出《论语·雍也》,谓行仁德者可以长寿。
窃:谦指自己,犹私下,暗中。
徒:徒然,白白地。见欺:被欺。
甫:才,刚刚,立: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奄:忽然,突然。
蒿(hāo)里:指墓地。
邈(miǎo):远。
匪:同“非”。但:只,仅仅。
父则同生:两人的父亲都是陶茂之子。
母则从母:各人的母亲是对方的姨母。从母即姨母。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嘉以两个女儿分别嫁给陶侃的两个孙子,一个生渊明,一个生敬远。
龆(tiáo)齿:指童年。龆,毁齿,指儿童换牙。《韩诗外传》:“故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
罹(lí):遭受。偏咎:偏丧,这里指丧父。
畴昔:过去。
缊(yùn)褐:粗布棉衣。
瓢箪(dān):瓢饮箪食,指饮食简陋。箪,盛饭竹器。《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
相将以道:相互以道义支持,勉励。
相开以颜:谓相互愉悦解忧。开,悦。
学仕:指外出做官。
缠绵:纠缠。人事:指官场中的应酬往来。
流浪:指为‘言时四处奔波。无成:无所成就。
敛策:收起马策,指辞去官职。
置:废弃,弃置。众议:指世俗的议论。
有秋:即秋天。有,名词词头,无意义。
其:语助词,无意义。刈(yì):割,这里指收割庄稼。
舫(fǎng):船。一说两船相并。王粲《赠蔡子笃》诗:“舫舟翩翩,以溯大江。”后来一般指小船。
川界:河边。
脆:脆弱。指生命短暂。
何极:哪有尽头,极:尽,终。
徂(cú):往。
代息:代谢,交替。
候:等待。晨:清晨,指下葬的时间。永归:指永远安息于地下。即“永归本宅”之意。
涂:通“途”,道路,这里指去墓地的道路。载:语助词,无意义。陟(zhì):登,升,这里指登程、上路。
呱(gū)呱:小儿哭声。稚:幼儿。
未能正言:指尚未学会说话。
嫠(lí)人:寡妇。
孔:甚,很。闲:同“娴”,熟知。
斋字:屋舍。廓然:空荡荡的样子。
孰云:谁说。
余惟人斯:我揣想别人啊。惟,思。斯,句未助词,犹“兮”。
昧兹近情:不理解这种亲密的感情。
龟:古人占卜吉凶所用的蓍草和龟甲。吉:吉祥之兆。
制:成法,礼制。指按规定的丧礼制度。
:指旧时出丧时为棺柩引路的旗,俗称魂幡。翩翩:轻快地飘动的样子。
神:神魂。其:如。
昭:明。中:心。
白话译文
辛亥年八月十九日,为堂弟敬远,占卜择定了日子下棺安葬,永远安息于地下。感念我们平日同游共处,我为你一去不返而悲伤,我心情悲痛感伤,伤心得热泪满眼。于是用园中之果和新酿制的酒,为你的灵柩安葬而送行。呜呼悲哀啊!
我那光明磊落的弟弟啊,既有节操又有气度。少年时代即知孝顺父母,对兄弟的友爱本于天性。无忧无虑,追求不多,既不固执,也不孤僻。遇先为别人打算,然后才考虑自己,面对财物时总想惠及他人。内心不计较得失,性情不趋附世俗。他态度温和,他言辞严肃。以结交高明的朋友为快乐,爱好诗辞文章与琴棋书画。遥远的神仙世界,使他感到好奇,于是他不食烟火,抛弃世俗事务,隐居于山林深处。淙淙作响的瀑布,森郁昏暗的荒林,清晨采摘仙药,晚上研习素琴。孔子曾说:行仁德者可以长寿。我偏偏相信了。可是为什么这句话,却白白地将我欺骗呢!敬远年龄刚过三十,却忽然与世长辞,永远安眠于地下,遥遥没有回还之日。
我与你之间,不仅仅是亲爱友善,我们的父亲是亲兄弟,我们的母亲是亲姊妹。在童年时代,我们又都失去了父亲,我们的感情实在太深,我们的友爱确实很厚!想想过去的日子,同住一处的欢乐,虽然冬天没有粗布棉衣,夏天饥渴了靠箪食瓢饮勉强度日,但我们以道义相互勉励,相互愉悦以解忧愁。难道生活不是很贫乏吗?只是我们忘记了饥寒之苦。我曾经外出做官,为那些往来应酬之事缠身,虽四处奔波,却一事无成。只怕辜负了平日的志向,我辞去官职回到家乡。你知道我的心意,常愿与我携手同游,而不顾及世俗的议论。每当回忆起那秋收之时,我将要去收割庄稼,和你一道前往,一同乘舟渡水。我们在那河边连宿三夜,且饮酒取乐。澄静的明月挂在高空,夏季的热风已经消失。我们持杯畅谈,事物长存,人生短暂。这是为什么啊,我的弟弟,你竟在我之前离开了人世!
往事难以追寻,思念哪有尽头?岁月流逝,寒暑更替。一死一生各在一方,一存一亡界域相隔,等待清晨为你安葬,准备踏上去往墓地的路程。你留下的呱呱啼哭的幼儿,尚未能学会说话;你抛下的悲哀的寡妇,非常懂得礼仪。庭院中的树木依旧,屋舍之中空空荡荡,谁说敬远何时能再归还?我揣想别人啊,不会理解我们这种亲密的感情。占卜好了的吉祥之日,按照规定的丧礼制度为你送行。
眼看着轻快飘动的魂幡,我拿着笔啼泪不止。你的神灵如有知觉,就会明白我心中的诚意。呜呼悲哀啊!
创作背景
这篇祭文作于司马德宗义熙七年(411年)八月,陶渊明四十七岁。陶渊明的堂弟陶敬远,比陶渊明小十六(一说十七)岁,去世时年仅三十一岁。他们的父亲是亲兄弟,母亲是亲姐妹。两人自幼长期相处,情同手足;长大后志趣相投,感情深厚,一道隐居耕躬,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现陶敬远然早逝,陶渊明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写下这篇祭文,以表示对堂弟的深切悼念之情。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篇祭文从作者与其从弟的志趣相投、奇文欣赏来写,表现出一种知己之情。从弟陶敬远的辞世,使陶渊明“情恻恻以摧心,泪愍愍而盈眼”,这是因为陶渊明与陶敬远之间特有的奇亲、奇情、奇逸,使他们兄弟情深,把他们紧紧相连,难舍难分。
一是“奇亲”。渊明与从弟不仅亲爱友善,且亲上加亲。“惟我与尔,非但友亲,父则同生,母则从母。”他们不仅是亲爱友善,他们的父亲是亲兄弟,母亲又是亲姐妹,这种血缘关系使他们情胜手足。
二是“奇情”。渊明与从弟不仅志趣相投,且情操非常。“孝发幼龄,友自天爱。少思寡欲,靡执靡介。后己先人,临财思惠。心遗得失,情不依世。其色能温,其言则厉。乐胜朋高,好是文艺。遥遥帝乡,爰感奇心。绝粒委务,考盤山阴。淙淙悬溜,暧暧荒林。晨采上药,夕闲素琴。”他们在彼此志趣相赏、相互鼓励的艰难生活中结下深厚情谊。在其从弟的身上,仿佛也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志思、志识。
三是“奇逸”。渊明与从弟不仅具有相同的隐逸情怀,且奇特超俗。“常愿携手,寘彼众意。每忆有秋,我将其刈。与汝偕行,舫舟同济大学。三宿水滨,乐饮川界。静月登高,温风始逝。抚杯而言,物久人脆。”诗人在前半部分回顾了从弟的高尚品德与高雅生活之后,着重回忆了两人谈心、互相勉励以及共同收获的情景。陶渊明在毅然归隐之后,承受了很大压力,是敬远给了他精神上的理解和支持,正是这种相同的志向与追求使他们才有“冬无组褐,夏渴瓢箪,相将以道,相开以颜”的“同房之欢”。
陶渊明与陶敬远尽管“死生异方,存亡有域”,然而他们独有的奇亲、奇情、奇逸仍使他们“思亦可及”,永不相忘,以致渊明引吭问天:“孰云敬远,何时复还?余惟人斯,昧兹近情。”对孝友而有节操、且与自己同调的敬远不幸早逝哀痛异常。“曰仁者寿,窃独信之;如何斯言,徒能见欺!年甫过立,奄与世辞,长归蒿里,邈无还期”的哭诉,可谓字字见血。
名家评价
天津佛教协会原名誉会长龚望陶渊明集评议》:“真情蔼然。”“恻恻动人。”“痛绝!惨绝!”“至情凄切,与韩退之《祭十二郎文》相似。”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知府,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司马曜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司马德宗义熙元年(405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刘义隆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朝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名家评价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