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重要碑刻,名为“唐重修内侍省碑”,于1978年在
西安市西部的一次基础建设工作中被发现。该碑的出土地点位于唐朝
掖庭宫的西南方向,这一位置与历史文献《
长安志》中记载的内侍省所在地相吻合。
碑通高3.6米,顶部为螭首,高度为0.9米,正中央雕刻有一颗宝珠。碑额呈圭形,以篆书写有“大唐重修内侍省之碑”的字样。碑身长2.1米,宽度在0.94至0.98米之间,厚度为0.32米,上部略微狭窄。碑文中记录了“
光化二年(899)岁次己未六月癸亥朔二十七日己丑建”的日期。底部为龟趺,高度为0.62米。碑身中间部位出现断裂,除了断裂处的文字略有缺失外,其他部分保存良好。碑文共计40行,每行约70个字,其中包含一些空白间隔。碑文由郑璘撰写,董瑰篆额,阎湘负责书法,这三位作者在历史上并无详细记载。碑文书法师承二王风格,笔触流畅优美,秀美挺拔。碑侧面的图案包括卷叶牡丹、裸身童子、孔雀、凤鸟、瑞兽、
迦楼罗等形象,主要采用
线雕技法,但在不同图像之间的连接处或边缘区域,使用了减地刻法。这些图案与
元和元年(806)慧坚禅师碑侧的图案相似,因此推测可能是从中唐时期的
碑石改造而来。
碑文主要记载了对内侍省及其附属机构如宫苑衙署、诸军府库、庄宅作坊等的修复工作,以及对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成员如
枢密使景务修、观军容使
刘季述等人的赞扬。这些内容反映了
唐朝晚期宦官专政的
政治现实。此外,碑文还提到了唐长安的宫室衙署在军阀混战期间遭受的破坏情况,以及唐司天台的迁移、内侍省等官署的具体位置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