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
器官
阑尾(vermiform appendix)是形似蚯蚓,远端游离,自盲肠下端向外延伸的一条细管状器官,又名蚓突。其长度因人而异,一般长6~8厘米。其根部较固定,连于盲肠后内侧壁。阑尾的管腔较小,其外径为0.5~1.0厘米。阑尾系膜呈三角形,较阑尾短,致使阑尾缩曲成袢状或半圆弧形。
通常,阑尾与盲肠共同位于右髂窝内,其位置变化因人而异,可在回肠末端的前、后方,或在盲肠后方或下方,也可向内下越过骨盆缘至骨盆腔内等。调查资料显示,阑尾以回肠后位(约占38%)、盲肠后位(约占24%)、盆位(约占20%)较多见。
阑尾的位置
31例尸体标本阑尾显示率为100%。所见阑尾根部27例(27/31,87.1%)位于盲肠后内,4例(4/31,12.9%)位于盲肠尖端。阑尾至盲肠尖端的距离频数多数集中在1-4厘米,平均2.5厘米,很少超过4.2厘米。
形态及大小
阑尾长度为1.58厘米,直径为4-7mm。阑尾形状分为:18例(18/31,58%)蚓状,10例(10/31,32.3%)呈管状,3例(3/31,9.7%)呈短管状,远端为盲管。18例(18/31,58%)阑尾管径粗细均匀,13例(13/31,42%)近段较细,远段增粗,其中1例(1/13,7.7%)远端呈串珠状增粗扩张。阑尾直径频数大多数集中在4.6-5.4mm,平均为5mm。本组31例尸体阑尾长度最大值9厘米,最小值1.7厘米,平均值为5.2厘米,其中1例长度等于平均值,14例长度小于平均值,16例大于平均值,阑尾长度频数呈非正态分布,变异较大。
阑尾的走行
阑尾的走形变化比较复杂,分为阑尾根部、近侧部分、远侧部分。阑尾根部27例(27/31,87.1%)位于盲肠后内侧壁时,其中阑尾近侧部分14例(14/27,51.9%)位于回肠末端前,12例(14/31,44.4%)位于回肠末端后,1例(1/27,3.7%)位于盲肠后的浆膜下,自左下向右上走形。4例(4/31,12.9%)阑尾根部位于盲肠尖端时,其中阑尾的近侧部分3例位于回肠末端前盲肠下,1例位于回肠末端后。阑尾远侧部分变异较多,18例(18/31,58.1%)向左、7例(7/31,22.6%)向右、3例(3/31,9.6%)向左上、1例(1/31,3%)向右上、1例(1/31,3%)向左折叠呈M型,1例(1/31,3%)位于左侧盆腔。
阑尾的外观
26例(26/31,83.9%)表面光滑,5例(5/31,16.1%)表面不光滑。13例(13/31,41.9%)色泽鲜亮,18例(18/31,58.1%)色泽较暗,其中3例(3/18,16.7%)分别呈暗红污秽、污秽黄绿色、灰暗污秽,而且此三例腹腔内均可见污秽腹水;另有3例(3/18,16.7%)阑尾远端色泽暗红伴出血点。24例(24/31,77.4%)阑尾系膜光滑伸展,阑尾动脉清晰。7例(7/31,22.6%)阑尾系膜增厚短缩变形。
认识误区
阑尾是回肠与盲肠交界处的一条蚯蚓状突起,有时会发炎,称为阑尾炎,老百姓称作“盲肠炎”。过去认为阑尾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留下的一段没有生理作用的肠子,还要发炎,招来疾病,所以一发炎就通过手术将其切除。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静水分校生理学教授劳伦·马丁通过研究指出,阑尾在胎儿和青少年时期起有重要的作用。人类胚胎在发育到第11周左右,在阑尾中就已出现了内分泌细胞。胎儿阑尾的这些内分泌细胞,已经产生了种种生物氨和肽激素,以及有助于生物学控制(自我平衡)机制的化合物。
阑尾炎并非盲肠炎。由于阑尾紧紧挨着盲肠,所以许多人把阑尾炎与盲肠炎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现代医学研究对阑尾功能有许多新的认识,特别是免疫学和移植外科的发展,给临床外科医生提示:应严格掌握阑尾切除术的适应症,对附带的阑尾切除更要持慎重态度。
阑尾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可有效防止肠炎发生。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阑尾的位置
形态及大小
阑尾的走行
阑尾的外观
认识误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