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马寨,即是人马寨村,位于
三门峡市陕县宜村乡
西张村镇,位于三门峡市南部。北纬34.705493,东经111.208694,说人马寨是名村,是因为它是陕州澄泥砚的发源地。
人马寨村历史悠久遗存丰富,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古陕州澄泥砚,
汉墓,明清寨墙,到特色民居“天井窑院”等,多项豫西特色历史文化会聚于此,颇为罕见。
地理位置
人马寨村悠久的历史,与位于村北的明古寨墙是紧密联系着的。第三批省级非遗项目
传承人、研究地坑院民俗专家关邦群说:“村里的寨墙是1942年修建的,最早设计有3000多米,近4000米,实际建筑有500多米,高25米,顶宽3米,寨壕有7米多深,约10米宽。寨墙上可行走马车,寨墙内面积20多亩,三面被火烧阳沟包围,寨门在南寨墙的正中,东西两角建有炮台,中间还有祖师爷庙。站在寨墙上,可以看见十五公里外的
黄河。”
区域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村里的自卫队曾驻守寨内与
日寇交战。每逢战乱,寨墙保护村里百姓和牲畜安全。“寨墙是我们人马寨人的骄傲,是我们村北方的屏障。”村民高兴地告诉记者。
抬头望寨墙,昔日雄风似乎已不复存在,仅留下黄土堆上斑驳的记忆,似乎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如今,淳朴憨厚的人马寨村群众靠发展林果业、养殖业,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他们继续在神奇的黄土演绎着人生的精彩。
陕塬上独具特色的是“地下四合院”,而历史留给
陕州区人马寨村的,除了已有200年的地坑院外,更有它那美名传天下的澄泥砚和1452年建造的古寨墙。2013年6月28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公布首批
河南省传统村落名录,陕县
西张村镇人马寨村列入其中。12月2日,记者走进传统村落人马寨村,品悟这古朴的艺术和厚重的文化。
清末以后澄泥砚主要产自人马寨村的王氏家族,出现了王玉瑞、王士瑞、王治瑞、王福堂、王玉堂等一批制砚能手,当时的“玉瑞堂”、“永兴堂”、“永兴泰”、“永兴和号”等作坊也振誉四方。末的王玉瑞还创办了“陕州工艺局”,,富庶一方。1914年参加国际
巴拿马共和国赛会的
中原地区名产澄泥瓦当砚既为该村所产。民国25年《
陕县志》载:“按此砚今产于人马寨,王玉瑞制造有年。实取土于土门村……昔清
爱新觉罗·弘历宫内保存数方,足证其价值云”。现存于各藏家手中的古澄泥砚,落款为“陕州工艺局王玉瑞造”、“陕州人马寨村某某造”、“永兴堂造”等就是这一段历史的产物。可惜后世因战乱等原因制作质量已不如前,解放后曾一度停产,名声渐无。人马寨村制陶历史悠久,村北的明清古寨墙内老村址旁,废弃的古陶窑遗址仍举目可见,是该村制陶历史的见证。至今明清时期至解放前后的实用陶器仍可见到,该村一收藏家就收集了筷笼、篱、瓦缸、陶碗、烛台、瓦当、砖刻等十余个陶器品种。
澄泥砚为
中原地区四大名砚之一,是古
陕州区的名产,唐宋时期澄泥砚被列为贡品,非官方名士不得用之。据
上海辞书出版社有限公司最新版的《
辞海》解释:“
虢州,
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置,唐贞观中移治
弘农,辖境相当于现今
河南省西部:
灵宝市、
栾川县以西、
伏牛山以北地。
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废入陕州。产澄泥砚,唐时以为第一。”从以上解释可知,古代州所辖区域正是今天的
三门峡市辖区。据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
陕县志》卷十三物产土属记载:“澄泥砚,唐宋皆贡。说文云:‘虢州澄泥砚唐人品之,以为第一’;又云:‘砚理细如泥色紫可爱,发墨不渗,久之砚渐损凹,硬墨磨之,则有泥香。’按此砚今产于人马寨王玉瑞制造有年。实取土于土门村,土质如红石,碾碎成粉,掺和为料甚佳。昔清
爱新觉罗·弘历宫内宝藏数方,足证其有价值云”。开封图书馆收藏的1914年
巴拿马共和国博览会我国展出商品目录记载,
陕州区当时展出的商品就有澄泥砚瓦。
澄泥砚,在人马寨民间习惯把它俗称为“砚瓦”。清末以后的澄泥砚主要产自人马寨村的王氏家族,王玉瑞是
清代陕州地区最为著名的制砚艺人。他所造的“金蟾澄泥砚”现
天津艺术博物馆珍藏有一方,为民国收藏大家
徐世章所捐。当时的“玉瑞堂”、“永兴堂”、“永兴泰”、“永兴和号”等作坊也享誉四方。清末的王玉瑞还创办了“陕州工艺局”,民国的王福堂也开办了“砚厂”专做澄泥砚。王氏一门数代曾以制砚为生,有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在人马寨村,有一座名为砚山草堂的宅子,是人马寨澄泥砚的后人自己修建的展览馆。
陕州区澄泥砚造型独特,以其工艺制胜。陕州澄泥砚分两类,一类是手工捏塑,一类是范模成型。人马寨的砚多是范模成型的。制砚所用的范和模均为澄泥陶制,艺人们以家庭为作坊,根据所造之砚的形制,利用内、外范模分别进行翻制。心灵手巧的制砚艺人,在继承唐宋
虢州澄泥砚的基础上,吸取秦砖汉瓦、青铜器纹饰以及民间剪纸窗花等姊妹艺术传统的吉祥图案,独出心裁地制造出了许多极具地域特色和浓郁文人色彩的澄泥砚瓦,其造型粗犷、饱满、古朴,成为清末澄泥工艺之代表作。
人马寨澄泥砚美在质地、光泽和色彩。这主要得益于山川、河流之神助,这里的山川佳泥,逢雨水流入火烧阳沟,沉积下来,泥质佳,密度高,所制之砚发墨性能好,并能泛出
软玉般的珠宝光泽。
人马寨澄泥砚以它脱胎于黄土的品质,记载传承着千古文明。千百年来,一方方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砚瓦,承载着浓郁的文化,珍藏于
北京市、
上海市、
天津市各大博物馆,成为历史的见证。更被
香港特别行政区、
台湾省、
日本等国家友人视为珍宝,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
黄河,孕育
中原地区灿烂文明的
母亲河,在河南
三门峡市地段,显得那么宁静、慈祥。在河之南的黄土塬上,人们世代繁衍生息、薪火相传。
老关,名叫关帮群,退休前是一名小学教师。退休后,他回到老家人马寨居住,搜集了许多当地的民间故事。(说寨墙的来历)
当时的寨墙东西长一百五十米,高二十五米,顶宽三米,寨墙上可行走马车。寨墙内面积二十多亩,三面被火烧阳沟包围,寨门在南寨墙的正中,东西两角建有炮台。(说
李自成扎兵)
老关告诉我们,抗战时期,村里的自卫队曾驻守寨内与
日寇交战,打得前来扫荡的鬼子落荒而逃。
正是因为每逢战乱,寨墙保护了村里百姓人身和牲畜安全,人马寨这个名字一直被沿用至今。
如今的寨墙,昔日雄风已不复存在,留下黄土堆斑驳的记忆,向人们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老关认为,寨墙实实在在记录了人马寨人的聪明才智,理应受到保护。(说保护)
在老关的引领下,我们在古寨墙旁看到了废弃的陶窑。人马寨村制陶历史悠久,废弃的古陶窑遗址是人马寨制陶历史的见证。老关说,这里的土质特别适合制陶,制陶一度是村子里的产业,随着时代发展,陶制品渐渐被淘汰,制陶业也就销声匿迹了。
面对消失的记忆,在旁人看来或许是无所谓的事情,但老关不这么认为。他搜集了很多民间资料,希望大家一起来保护这些文化遗产,毕竟它们是历史的积淀,文化的遗存,后人的财富。
人马寨地处
三门峡市陕县
西张村镇中部,距离三门峡市区十五公里。站在人马寨,北瞰滔滔黄河,南望巍巍山。全村1342口人,在当地算不上是大村,但是称得起是名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家家户户安居乐业。(出唱戏画面)
富裕后的农民,组织成立了人马寨村艺术团。他们一个个干起农活是行家里手,唱起戏来也是有模有样。大家利用空闲时间,自编自演了许多节目,唱老百姓自创的歌,跳庄稼人自编的舞,演自己导演的戏。
(出唱戏画面)农家地坑院既是他们的排练场,又是他们演出的舞台,经常吸引着众多村民前来观看。
(出画面)朱秀云。心灵手巧的朱秀云自小就从父辈那里学会了剪纸、绣花和面塑的技艺,村里有红白喜事,都要请她去帮忙。
国家对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点燃了朱秀云多年沉寂在心底的火种。很久以前,她就有一个梦想,用剪纸把自己心中所想、目之所及表现出来。
朱秀云的第一幅获奖剪纸是大团花——《五福迎奥运》。
那一年全国上下迎
奥运会的宣传声势很大,我用了一天时间进行创作,一个星期夜以继日地剪,一幅直径90厘米的大团花《五福迎奥运》剪成了。
她怀着紧张的心情带着作品来到
三门峡市群艺馆,所有的人都为她的创作构思之巧妙、剪功之精美、神韵俱存而称奇。
朱秀云笑了。
从此,朱秀云一发不可收。2006年《五福迎奥运》获得三门峡市首届民间艺术剪纸金奖。随后,荣誉接踵而来,她先后被评为三门峡市民间文化杰出
传承人、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成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她的作品多次获奖,并被收藏,还远销
美国、
日本、孟加拉等国。
2008年,对于朱秀云来说又是一个收获年。6月17日,她的剪纸《福寿图》在“中孟文化艺术展”上荣获“
中原地区神韵”金奖。7月8日,又一幅剪纸《太子坐莲》在“中国农民艺术展”上获得最高奖,
奥运会期间在世纪坛展出。
2009年2月18日,河南省组织了“中原文化港澳行”大型活动,朱秀云以民间艺术家德身份随团前往。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兴致勃勃地观赏了她的剪纸作品《
《五牛图》》,鼓励她继承好剪纸这一具有地方浓郁特色的民间文化,并不断将其发扬光大,争取创出名牌创出品牌。3月5日,她又参加了
河南省在北京组织的农民工风采展,多幅作品被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朱秀云的剪纸为人马寨村争了光,她又在自家的院子里办起了民族服饰展。(出画面)
朱秀云,一位从人马寨走出的农家妇女,在传承民俗文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