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1997年,原为长春科技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院,由当时的
吉林大学地球物理系(1952)、地球化学系(1995)和
遥感地质教研室(1978)共同组建,
测绘学工程系(1996)于1999年并入学院。2001年底,学院更名为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8年12月10日,荣获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下属机构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下设4个教学系:地球物理系、地球化学系、测绘工程系、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系;3个院管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地学信息系统研究所。2008年起,学院代管
吉林大学综合矿产信息预测研究所。
学科建设
学院设有
勘查技术与工程(含应用地球物理、应用
地球化学两个方向)、
地球物理学、
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4个本科生专业;设有2个本硕连读实验班,其中,以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基础开办了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以地球物理学和应用地球物理方向的理工交叉融合特点开办了吉林大学李四光地球物理实验班。
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面,设有7个专业: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固体
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地球探测与
信息技术、
核技术与应用;在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及在职人员专业学位教育方面设有
地质工程与
测绘工程2个工程硕士点。博士生专业则有固体
地球物理学地、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和
地球科学信息工程。
学院拥有
博士后流动站2个:地球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截至2010年11月,学院在校生中本科生781,硕士研究生180人,
博士研究生87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5人。
学院拥有地球物理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和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为一级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2007);拥有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固体
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地球探测与
信息技术以及
核技术与应用7个二级学科。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于1998年国家学科整合后成立,包括应用地球物理、应用
地球化学、数学地质、
遥感地质等4个原独立学科专业,其中,应用地球物理学科1988年为教育部首批确定的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学科再次被评选为国家重点学科点并于2007年顺利通过国家重点学科评估。固体
地球物理学学科为
吉林省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截至2010年11月,学院84名教师中有教授29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国家专家2人,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博士导师20人,教师中78%具有博士学位,60%以上具有国外留学经历。
硬件设施
学院拥有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应用
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理论实验室、应用地球物理实验教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建)、地球信息探测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建)。经过各期“211”工程建设和“985”平台的支持,学院的实验条件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所获荣誉
学院各学科专业共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225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3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60余项。学院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973基础研究、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大调查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数十项,年平均科研经费12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784篇,其中SCI及EI检索20篇。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多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一直是学院的中心建设任务。其中,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该专业的应用
地球物理学教学团队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应用地球物理课程建设成果曾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
二等奖、
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
一等奖;应用地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钻井地球物理勘探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
人才培养
自学院成立后,以地球物理系为主的学院各专业(学科)先后共培养各类专业人才1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8000人,专科生1000余人,近2000名硕士、
博士研究生和
博士后,其中包括10余名外国留学生。各层次毕业生由于基础理论扎实和实践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其中很多人在各工作岗位上成为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知名学者和各级领导人员。地球物理系本科毕业生中有三人成为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成为国家专家,2人为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学院一直贯彻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应用、带动开发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通过在学科各领域纵向深入,以科研横向联合方式,实现学科间交叉渗透,建立有利于创新、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学科建设网格模式。努力使吉林大学
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成为继续向国家输送高素质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摇篮,成为地球探测科技产学研区域中心,承担国家
基础科学与新技术开发研究,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学科概况
一级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由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地学部5个学院共建,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为牵头单位。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为1998年教育部学科调整后新成立的一级学科,所属二级学科为矿产普查与
钻探、
地球探测与
信息技术和地质工程。
吉林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1998年即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设立了
博士后流动站。除了涵盖上述3个二级学科外,还在校内自主设立了
地球科学信息工程等4个二级学科专业。该学科所属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二级学科2002年被评为
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顺利通过国家评估,同时2007年
地质工程二级学科也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因此,吉林大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顺利成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吉林大学地球物理学学科始建于1993年,涵盖固体地球物理学博士点和
空间物理学硕士点,2010年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点,2009年成立地球物理学
博士后流动站。
二级学科
该学科始建于1952年,包括应用地球物理、应用
地球化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和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数学地质)4个主要研究方向,学科的主要特点是探测方法技术手段齐全,综合研究实力突出,与院内其它学科交叉融合紧密。1952年9月,由
山东大学地质矿物系、东北工学院地质系和物理系部分师生、
大连理工大学基础课部分教师及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合并成立了
吉林大学,地球物理系同时成立,首任系主任为著名
地球物理学顾功叙院士;第二任系主任为著名物理学家
余瑞璜院士;第三任系主任为著名地质学家业治铮院士。
固体地球物理学
吉林省重点学科。自1979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
地壳结构研究,成立了深部地球物理教研室,将应用地球物理学科拓宽到地球物理测深研究。1981年编写了国内首部深部地球物理教材,1993年设立了固体地球物理学硕士专业,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在
吉林大学设立了地球物理学本科专业。2000年新增设固体
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建设学科,并于2006年顺利通过了吉林省重点学科评估。
在地质资源与
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下吉林大学自主设立(2000)的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以遥感信息、地理信息、
地球物理探测及
地球化学探测信息的综合研究与应用、3S技术的开发和集成为主要研究方向,有力地支持地球探测与
信息技术学科的建设。
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与
吉林省气象研究所合作,增设空间物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点主要利用
地球物理学和空间信息技术手段来研究气象变化与灾害、环境变化、灾害形成,同时监视它们的发展和危害,并且进一步深入研究产生灾害和环境变化的地球表层和地球内部的成因机制,以其能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对灾害和重大的环境变化能形成早期预测能力。
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成立。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西为:1、
遥感制图及其技术应用,包括:(1)遥感信息机理与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研究;(2)遥感信息科学在资源调查、监测和分析、
地球科学研究、林业与农业农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土地管理等领域中的制图及应用研究;2、地学信息系统。
应用数学方法,
计算机技术,以遥感等空间信息为信息源,应用综合信息进行地质、地理、
地球物理学、
地球化学等信息的管理、关联、转换(交换规律),及其相关信息三维
可视化研究。研究地学综合信息特征,将地学问题纳入定量化范畴进行分析处理。3、
地球系统过程和地表参量反演。在地学理论基础上,数学方法为手段,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
遥感、地球物理等对地观测信息,模拟地球系统变化的
物理变化过程,建立地球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的数学物理模型。分析与评价其影响因以遥感物理为基础,利用
卫星遥感所获取的
可见光、热红外等数据信息反演地表参量以及大气化学成分。
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设立。该学科点的主要研究方向:1、3S系统技术集成与应用,包括:空间信息获取、存取管理、更新、数据传输与共享以及分析应用等;2、现代工程测量方法技术与形变监测。实时、精确、连续地监测和预报重要工程的移动与变形,地面
沉降监测与预报,评估建设工程质量及其安全性等;3、
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与空间大地测量学的紧密结合组成了大地测量学科发展的支柱,大地测量学手段已经用于精密监测各种尺度的许多地球物理现象,该方向使学院的地球物理学学科和测量工程学科行程形成强强联合,相互交融与渗透的发展态势。
硕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设立,该硕士点前身为
遥感地质硕士点,1998年国家调整学科专业,取消遥感地质学科点,将遥感地质一部分调整到
地球探测与
信息技术学科中,另一部分调整到新设的测绘科学与技术中的二级学科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中,并由国家重新认定了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目前该硕士点由
测绘学工程系和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系共同负责建设。
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成立。主要由(1)核
地球物理学方法来研究放射性矿产资源及其它非放射性矿产资源,包括井
中核集团测量勘查、核
环境监测和评价、核技术利用与开发等;(2)运用
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中元素的分布、迁移转化和累积规律进行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为
核素在非均匀介质中迁移转化、资源勘查、矿山环境评价、城市和农业环境污染治理以及
核辐射与环境保护研究等方面的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3)运用
地球热力学及地球化学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模拟核素迁移转化的机理,建立核素迁移及评价的
数学模型,为
放射性废物处理和放射性
环境影响评价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参考资料
学院简介.gest.jlu.edu.cn.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