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牛头山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昭化古城西七公里,清江河南岸,嘉陵江西岸。广元牛头山海拨1214米,为广元市登山运动基地。该山横亘于嘉陵江与大剑山之间,峰险势雄,自古兵家必争。三国时,蜀汉名将姜维率三万将士扼魏将钟会二十万大军,凭险固守,留下姜维井、牛王观等千古传奇故事。
自然地理
广元牛头山因天雄关(古葭萌关)在其间,所以又称“牛首雄关”。天雄关四周群峰昂首,与剑门群峰遥相呼应,是古代北上长安,南下成都的必经要冲。牛头山被白龙、嘉陵两江所环,属剑门山系东支脉,海拔不足千米,因山势雄似一巨形昂首之牛头而得名,像一把利剑插在剑门与昭化之间。站在牛头山巅,视野十分开阔,大剑山、云台山、白龙江、嘉陵江、桔柏渡、昭化古城、战胜坝、摆宴坝尽收眼底,与嘉陵江东岸的笔架山遥相对峙。关上原建关羽庙一座,有大雄殿、牛王殿、姜维殿、娘娘殿等,因历经战乱,庙已被毁。至今只有天雄关石门尚存,巍然的14块石碑和一些石柱、石鼓经受了战乱和风霜的考验,依然挺立在山巅。
文化历史
牛头山古庙遗址前,有一椭圆形,直径约3米,深2米的古井,名曰“姜维井”。三国时蜀魏交兵,蜀汉大将军姜维兵困牛头山,营中缺水,诸葛亮托梦姜维,姜维祭天拜水,得水半井,解断饮之危。此井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水色随嘉陵江清浊而变,蔚为天下奇观。
牛头山上有牛王观,相传道教鼻祖太上老君曾在昭化修道,有座骑白牛和青牛。白牛奋杀孽龙,为民除害,死后身化牛头山,被封牛王,永镇此山。后世于山顶建牛王观,四时祭拜。牛头山上的太极拜水台,三国时蜀将姜维曾在此祭天拜水。牛头山下的翼山与笔架山被嘉陵江水分割,形成一幅天然太极图,堪称天下第一太极。站在牛头观太极,无限风水收眼底。
牛头山脚下,有蜀汉大将军费祎墓。其墓由青石砌成,长约2.5米,宽约1.5米,高约1米。墓周绿树成林,荆竹掩映。墓台中立一石碑,上书“蜀汉大将军绿尚书事成敬侯费祎墓。”费祎于延熙十四年(公元252年)率十万大军进驻昭化,以防曹魏伐蜀。延熙十六年(公元254年)春,欢庆新春,大摆筵席,欢欢沉醉,被曹魏降将郭循所杀,死后就地葬于牛头山下。费祎博览群书,是当时蜀汉的杰出人才,受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器重。但他在诸葛亮死后,改变了诸葛亮“讨伐曹魏、匡复汉业”的目标,主张以防为主,偏安待时,不求进取,以致遭杀身之祸。但他毕竟还是一个难得的帅才,千百年来受到后人敬仰和称赞。清雍正十三年,果亲王入蜀经昭化,谒墓敬仰,并亲书“深谋卓识”四个大字。如今到昭化旅游考察的人无不拜祭费祎墓。
相关人物
姜维
姜维字伯约,蜀汉大将军,第五代执政大臣。诸葛亮北伐事业的继承者。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县六峰乡)人。少孤,好郑氏学,才兼于人。曾为魏天水郡中郎将,后降蜀官至大将军。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又兼心存汉室深得诸葛器重。随诸葛出祁山,久经沙场,累立战功。姜维继诸葛之略,以攻代守,伺图中原,恢复汉室。又思实际:由是练西方风俗,欲以羌胡为翼,断陇西所属,拓界厉兵。于是伺机十一次兵伐中原,降李简部、斩魏将徐质、破大敌王经,一时挫魏国之威。又段谷胡济失约退败。侯和为艾破。奈先费祎裁制,后宦臣黄皓弄权,互有胜负,悉未成功。及后主降艾,敕维降,维乃佯降于会,策会反,图中原欲以杀会重扶汉室,乃事败,维及妻子皆伏诛。
费祎
费祎字文伟(?--253年),河南人,年少时双亲亡故,随其叔私放罪犯后求学来到成都。公元214年刘备兵围成都,刘璋投降,刘备自令益州牧,费祎留蜀。费祎博览群书,是当时蜀汉的杰出人才,受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器重。费祎在蜀国的功劳主要是擅长外交,常被诸葛亮派往东吴,执行联吴抗魏的使命。
刘备称帝后,费祎被封为舍人(随侍太子),后又升庶子。刘备死后,太子即位,封费祎为黄门侍郎(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公元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费祎任参军,地位颇重。诸葛亮在五丈原死后,费祎曾任后军师,负责断后。费祎回成都后,改任大将军,录尚书事。
公元245年,魏军大举攻蜀,费祎率军固守兴势(陕西洋北县),魏军无法前进,被迫撤退,费祎趁势进据三岭截杀,魏军损失惨重,费祎因功被封为“成乡侯”,任益州剌史。
公元251年12月费祎从汉中回成都,不久领兵屯驻昭化(古葭萌)。在此设大将军府,总令前方征魏事宜。
公元253年正月,费祎与前方诸将大会于昭化,商讨军情政务,费祎欢饮沉醉被魏国降将郭循剌死于大将军府。费祎死后葬于昭化西门外的牛头山脚下。
传说故事
在剑门关外的牛头山上,有一直径三米,水深一米,呈椭圆形的水池,当地群众称之为“姜维井”或“姜维拜水池”。相传在景耀五年,汉中失守,姜维败退到剑门关外的牛头山,此山无水,将士生活困难,晚上诸葛亮给姜维托梦,要他设坛拜水。第二天,姜维命兵士挖好池子,设祭坛,焚香烛,对池跪拜。但跪拜了三天三夜都未见水,姜维焦虑,便派卫士察看,卫士回报“无水”,被当即斩首;又第二次派卫士察看,仍回报“无水”,又被斩首;接着又派第三卫士前去察看,仍无水,但这个卫士见前两人如实回报,均被斩首,便假报有“半池水”。姜维半信半疑,第四次派卫士再去察看,回报说:“确有半池水”。姜维嘉道:“有半池水也够了”。从那时起,拜水池不管降雨多大或多久水都不满,不管天旱多久也不干涸。这个水池的位置比嘉陵江水面高七百三十多米,而池内的水色却随嘉陵江水的变化而变化。江水清时池水也清,江水浑时池水也浑、任凭多少人饮用此水,池内始终保持半池水。后来人们为怀念姜维拜水,就把这口井称作“姜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