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果草
毛茛目小檗科植物
囊果草(学名:Leontice incerta Pall.)是小檗科、囊果草属植物,多年生草本。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新疆)。生长于海拔600米的荒漠低山山坡、固定沙地和梭梭林下。囊果草为典型的中亚荒漠类短命植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5-20厘米。块根卵状、球状或不规则,直径2-5厘米,须根少而浅。茎圆柱形,基部常具光泽,浅棕褐色,基部有数枚披针形淡棕褐色鳞片。茎生叶2,互生,着生于茎顶部,叶柄长3-5厘米,基部具叶鞘,2-3回三出深裂,裂片椭圆形或例卵形,全缘,上面深绿色,具3-5条基出脉,背面黄绿色,叶脉不显,两面无毛。
总状花序顶生,长4-6厘米,具总梗,长2-2.4厘米;苞片近圆形或阔卵形,先端钝圆,肉质;花梗粗壮,长达1.2厘米,无毛;花黄色;萼片6,花瓣状,椭圆形或卵形,黄色,外侧带有蓝紫色斑,长于花瓣;花瓣蜜腺状,倒卵形,基部呈爪;雄蕊6,分离,花药顶部2瓣开裂;心皮1,胚珠2-4枚。瘦果大,近球形,直径可达2.5-4.5厘米,膀胱状膨胀,不开裂,具明显的网状脉,上部淡紫色。种子2枚,黑褐色。花期4月,果期5月。
生长习性
该植物花期在每年的4月,果期在5-6月,可利用早春积雪融水和春季降水完成整个生活史,其膨大的块状根茎可积累大量的储藏物质,夏季来临后地上部分迅速枯萎。其花期很短,为15天左右,果实为近球形的囊状结构,称为果囊,种子则藏于果囊之内。膜质果囊侧面和底部具有明显的网状脉络,而顶部则无网状脉络,成熟果囊脱落后顶部极易开裂,内部种子在果囊滚动时完成传播过程。
囊果草具膨大的块状根茎,是植株营养物质和水分的主要贮存部位。成年植株块状根茎直径可达23毫米,块状根茎表面生有须状根系和瘤状突起,这一结构有助于在降水期迅速、高效地捕获土壤浅层的水分并及时地储存在块状根茎中,以备旱期利用。囊果草植株地上部分整体呈现圆锥形,有利于光合作用。且囊果草株高较低矮,在160-180毫米左右,与块状根相比在整株重量中所占比例较小,这种分配策略有助于提高植株的根茎比,对植株在干旱环境中通过增加同化物向根的转移和扩大水分的吸收量具有重要意义。
囊果草的茎秆和叶片均为肉质型,在贮存养料和水分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韧性,且叶片几乎贴于地面,茎秆高度在种子成熟后恰好被果囊完全利用,可保证植株耐受强风地吹蚀,不易折断;且叶片边缘卷合,这一特性能使有效叶面积减小,减缓因叶面蒸腾而导致的水分亏缺,有利于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叶片表面附有的白色蜡质层在缓解叶片蒸腾失水和避免太阳辐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荒漠生态系统中,水分胁迫是限制荒漠植物生长的主要因子,囊果草为了适应特定的荒漠生境条件,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耐旱机制,包括具有膨大的块状根茎、肉质的茎叶、较大的根茎比和特殊的叶片结构等,其主要目的是减少蒸腾、保持水分。
繁殖方法
囊果草隶属于荒漠草地中的杂类草植物群落,以伴生种形式出现,具有生长发育快、光合效率高、繁殖率高和结实性极强的特点。早春气温回升,囊果草种子和地下块状根茎便利用冬春雨雪迅速萌发占据有利的生态位,并可在局部地区形成斑块。
主要价值
囊果草植株适口性好,各种家畜均喜采食,对于缓解早春草场牧草短缺的压力和家畜越冬后的体膘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囊果草种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增加草地植被类型的多样性、群落结构的异质性及缓冲单一植物类群内同胞之间的激烈竞争的能力,对于维护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习性
繁殖方法
主要价值
保护现状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