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景泉
原津南县游击队大队长
冯景泉,1921年出生,河北省大城县人。家里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冯三这个名字也便由此叫响。1937年,抗战的硝烟弥漫,16岁的冯三参加了革命,当年10月加入了人民自卫军,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党员。
曾任津南县游击队大队长。
2010年6月,冯景泉逝世。
人物生平
冯景泉曾参加过文新县“姜庄子斧头战”、“二砸监狱救战友”、 “长丰打集锄奸”等战斗,威震敌胆,被誉为“孤胆英雄”。1939年,受上级指派,冯景泉来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简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这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学成归来的冯景泉受组织指派,再度深入天津市,担任手枪队津南工委北组组长,负责前期侦察工作。 1942年抗日战争陷入胶着期,发展天津地区的武装力量,成为了冯景泉当时的使命。在津工作一段时间后,返回河北省白洋淀,1943年再度派回天津,开展津南武工队的建设。几进几出,从此便扎根天津。
在冯景泉光荣的抗战履历中,有一场战斗永远不能忘记,那就是“姜庄子斧头战”。冯国庆向记者介绍说:“姜庄子村地处文安县霸州市大城县几个抗日根据地的要道,日寇把据点建在姜庄子以后,文新县抗日大队一开始发动群众把粮食牲口全部藏起来,不给日寇供养,以为断了供给的鬼子很快就会离开。没想到鬼子更狠毒,他们在村里架设三门大炮,安上以后先朝附近的村子放了几炮,打死、打伤很多群众。鬼子命令附近的村子按时交纳粮食和物资,否则就开枪。没办法,县大队决定务必铲除这个祸害。”姜庄子村是一个以木桶为特色的村庄,做木器活儿就离不开斧子,于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战斗由此打响。
1942年正月初八,文安县抗日大队长、共产党员储国恩召集突袭队员作战前动员,同志们一进屋看到地上摆着那么多斧子,一听说是去砍鬼子,劲头来了。“趁着月黑风高夜,我父亲和那些战友一起,走进鬼子的岗楼大院,各奔各屋展开战斗。见到鬼子之后,二话不说,拿起斧子就向他们猛烈砍去。随着战斗越打越紧,这些抗日战士也是杀红了眼,想起鬼子对我同胞的罪恶,砍鬼子的决心更坚决了。那一夜,他们清缴了岗楼里31个鬼子,最后我父亲拿着机关枪冲天开枪,英勇地走出了战场。”“姜庄子斧头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顽强斗志、巧妙智慧和抗战勇气,给予日本侵略者最无情的打击,受到了朱德元帅的全军通令嘉奖。冯景泉也被授予冀中抗战八小英雄荣誉称号,让他名震四方。
1943年冯景泉到天津市陆续担任了津郊武工队大队长、津南县游击队大队长等职务,天津解放后先后在廊坊市公安局、化工局工作,1989年离休。
人物逝世
2010年6月,冯景泉逝世。
后世纪念
著名作家张孟良先生编著的长篇小说《血溅津门》中武工队大队长郝明,就是以冯景泉为原型塑造出来的。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人物逝世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