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生一,
南宋陶瓷家,
龙泉市人氏,哥窑的创始人。他的窑在琉田,也称“琉田窑”,又名为“哥窑”。所造瓷器,土质细薄作紫色,所谓“紫口铁足”,很像当时的“官窑”。釉色有粉青、浅白两种,浓淡不一,其中以粉青色釉瓷器居多,也有作淡米黄色釉瓷。釉色极厚润纯净,历千年而莹润
如新集团,釉而有鱼子纹,断纹还有大小之分,由于纹片的交错,并名之为“百圾碎”“蟹爪纹”“梅花片”等。他的产品以青瓷为主,当时就行销全国,远销
高丽、
日本、东南亚、
印度和西亚、
埃及、
欧洲。
章生一在
南宋初期于琉田,即今
龙泉市小梅镇大窑村同业于瓷窑。时该村有瓷窑四十余家,尤以
章姓兄弟窑制品最佳。生一所制之器,胎质坚实、薄如蛋壳,釉层丰富饱满,釉色浓淡不一。淡白者称米色,稍浓者称豆绿。釉有断纹,号白极碎,即鱼子纹。其器紫口铁足,产品为朝廷所垄断,精品专供御用。
据史料记载,哥窑的窑名最早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
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而“金丝铁线”是哥窑最主要的特征,“金丝铁线”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这只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残缺美,而且开片的时间能够长达两年之久。
哥窑所用的土,含铁量较高,烧坯时发生氧化,瓷器坯呈紫黑铁色,瓷器没有涂釉的底部显现瓷坯本来的铁色,叫“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称“紫口铁足”。一般来说,大器小开片者和小器大开片者颇为珍贵。由于哥釉瓷细致、精美,以后各代对它都有仿造。特别是到了
清代,还出现了一个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后期,哥釉明显的不如清前期,颜色越来越深,开片越来越细碎,釉面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质也变得疏松。
鉴定哥窑瓷器除了“金丝铁线”和“紫口铁足”之外,还有就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但又极易被人忽视的特征——攒珠聚球。“攒珠”指的是哥窑器中之釉内气泡细密像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实际上真正哥窑的釉内气泡不仅仅只是“攒珠”,还显现出一种比“攒珠”稍大一点的“聚球”。
球比珠大,也就是说哥窑有大小不同的两种气泡,其排列形式不是间杂错落,而是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聚球气泡比攒珠气泡数量要少得多,一般呈圈形排列在器物之内壁,像一个很厚的环。“攒珠聚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