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匣(英文名:magazine),又被称作容弹具、盒状供弹器,是一种供弹具,是枪械中容装枪弹的部件,它与供弹机构组合而实现枪弹的装填。
弹匣的前身是弹夹,也被称为桥夹、条夹、快速装弹器等。最初弹仓都是管状的,在使用过程中不方便,主要是装弹费力,容弹量也十分有限。1879年,加拿大人詹姆士·帕瑞斯·李将前后排列的子弹改为上下排列结构,采用盒状弹仓供弹,并申请了专利。1886年,此项专利被用在奥地利曼利夏步枪上。此后,世界各国设计的步枪均采用盒状弹仓,加上旋转后拉枪机式闭锁方式。1893年,德国人博查特研制成功自动手枪,采用弹匣供弹方式。1915年,冲锋枪的鼻祖皮维拉·罗萨冲锋枪也采用弹匣供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弹匣设置的位置通常是在半自动步枪的底部。在20世纪20年代设计的LMG25轻机枪则采用右装弹匣方式。“二战”中,战场上的火力密度显著增加,地面作战更加注重机动性和压制力,从枪身顶部供弹的欧文冲锋枪应运而生。为使冲锋枪更便于携带,捷克布尔诺兵工厂在“二战”结束后推出ZB-47冲锋枪,其最大特点就是弹匣几乎平行设置在机匣的下方。为保证现代突击步枪的灵活性、便携性,各国设计人员思想趋于一致,弹匣的位置重新回归枪身下方。
弹匣供弹是手枪、冲锋枪和步枪的最主要供弹方式。弹匣中的枪弹用完后,可以从武器上取下,再换上装满枪弹的弹匣。由于更换弹匣的时间要比装填弹仓的时间短,采用弹匣供弹的武器实际射速要高得多。弹匣除了可更换外,其它结构与弹仓基本相同,也由托弹板、托弹簧等组成。盒状弹匣被认为是在重量与装弹量之间精确找到了平衡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缺点,其中之一就是必须频繁更换。
简介
弹夹的结构比较简顾名思义就是安装枪弹用的类似夹子的一种便捷工具,多由金属制成也就是说弹夹仅仅是一种装弹辅助工具。而弹匣则是一种供弹装置其结构要复杂得多它安装在枪机轴线
圆周某个方向上,一般均为可卸式外观呈盒状使用时由内部的托弹簧和托弹板共同作用将其中的枪弹逐发推出为武器供弹,
弹匣:枪上用于存储子弹的一个匣子,通常是一个可以拆御的小盒,通常有弧形弹匣和直弹匣两种,子弹在压入弹膛之前就放在那里。弹匣的主要作用是容纳子弹,并在射击时及时地将子弹托送、规正在预备进膛位置它通常由弹匣体、托弹、托弹簧和弹匣盖组成。弹匣体是用铁合金皮压制而成的,但也有使用工程塑料制成的其四周较薄,通常在表面有加强筋来增加结构强度;以双排双进弹匣为例,其托弹钣由两级台阶构成,这种台阶可使子弹在弹匣内成双行交错排列;托弹钣在弹匣内四周的游隙很小,当枪机后退到推弹突笋并越过弹匣装弹口时托弹钣在托弹簧的作用下,将弹匣内最上面一发子弹托送到装弹口并与弹匣体的弯部相配合,将子弹规正在预备进膛位置。当枪机前进时,推弹突笋将装在预备进膛位置的子弹推进枪膛,从而完成托送、进膛的供弹动作如果弹匣凹陷变形或
生锈,就会造成托弹钣被卡死的现象,导致子弹到不了位、上不了膛,从而影响射击的顺利进行
弹匣的种类还有应用在
机关枪上的弹箱和弹鼓。弹箱还分为 内置和外置两种。外置用于重机枪,内置通常用于
轻机枪弹箱和弹鼓容弹量较多可提供持续的火力。
发展过程
盒状供弹器叫作弹匣,而弹夹是弹匣的前身,也被称为桥夹、条夹、快速装弹器等。
1885年,奥地利枪械设计师费迪南·曼利夏研制成功一种带楔形栓体的新式枪机,弹夹应运而生。这种弹夹将零散枪弹整齐排列固定在一个金属片上,并将它们一起压入弹仓,以达到快速装填的目的——这就是有名的曼利夏弹夹供弹系统。无烟火药问世后,德国将无烟火药枪弹与曼利夏弹夹有机结合,研制出著名的“委员会步枪”。随着德国M1888“委员会步枪”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普及,与之相配套的弹夹也得以广泛应用。小小弹夹,以其成本低廉、工艺简单、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成为当时枪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上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的苏芬战争中,芬兰军队采用弹鼓设计的M1939式冲锋枪也使后者使用盒状弹匣的步枪。弹鼓是自动步枪、轻机枪等连发枪械常用的供弹装具。弹鼓形如其名,“肚量大、形似鼓”是其显著特征。如苏联著名轻武器设计师格里戈利·斯帕金研制的PPSh-41冲锋枪就采用了弹鼓供弹。这种弹鼓容量可达71发,子弹压满时弹鼓重量达5.3千克。弹鼓诞生后,很快以其超大的弹容量,保证了射手在无须频繁更换供弹具的情况下发射出更多弹药,形成持续火力压制。但是,弹鼓也存在结构复杂、成本较高、携带不便等短板,因此只能在特定作战环境下使用。
加长版弹匣——弹链,可以为马克沁机枪超高射速提供可靠保证。弹链把大量子弹以串联方式链接,供给全自动发射的机枪或机炮使用,以达到保持持续火力的目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索姆河战斗中,德国的HK23E机枪就使用弹链供弹,只不过,其弹链装在盒内以便吊挂在机枪下。弹链兼具价格实惠、便于携带等诸多优点,但它也未必十全十美,与弹匣相比,弹链装填过程较为繁琐、耗时较长。
此外,还有弹盘、弹带、弹板、弹筒、弹斗、弹巢等诸多供弹装具,他们与弹匣的形状结构不同、装弹容量不同,但作用相同。
早期弹匣多为单排设计,例如柯尔特M1911手枪,弹匣单排设计使得该枪容弹量仅为7发。随着枪械技术不断进步,双排弹匣设计成为时代主流,95式自动步枪和92式手枪的弹匣都是双排结构。主流之外,为增大弹匣容量,还出现了三排弹匣、四排弹匣、可拆卸式弹匣等诸多弹匣种类。
冷战时期,最早出现的一批现代自动步枪,其弹匣研发分为两种路线,一种是以AK系列为代表的苏联路线,使用中口径全装药威力弹的弯弹匣;另一种是北约路线,是以M16为代表、使用小口径减装药子弹的直弹匣。
设计师迈克尔·米勒和沃伦斯·斯托克顿在1985年提出滚筒弹匣,在弹匣内部主轴上安装旋转弹簧,令子弹沿着螺旋导槽逐步向前推进,运动路线与电钻钻头的凹槽类似,为弹匣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一款采用滚筒弹匣供弹的冲锋枪,就是卡利科冲锋枪。作为一种轻巧紧凑、容弹量大的弹匣,它的最大供弹量达100发,从射击火力持续性来看可与机枪相媲美。
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铝合金弹匣,如以色列的TAR-21、比利时的F2000等。铝合金弹匣与塑料弹匣相比有较高的强度,不易磨损脱落和发生弹匣口部变形,尤其是便于加装快速装弹器。
近两年,德国HK公司推出了一款新型聚合物弹匣,该型弹匣全身透明,可以清晰看到内部弹簧组件和子弹数量,且坚固耐用。
美国辛特考公司在市场上推出配用于格洛克43手枪的3D打印扩容弹匣,该弹匣被命名为“3Dplus2”,“plus2”意为增加2发容弹量。该弹匣兼具身量较轻、安装方便等特点。
按外型区分
盒型
盒型弹匣为最常见的供弹具,以内部的弹簧把弹药推至弹匣口,一般使用在手枪、自动
霰弹枪、冲锋枪和步枪上又可细分为可拆式弹匣及固定式弹匣;单排、双排、四排弹匣:
单排弹匣结构较简单且阔度较小,但装弹量低,双排弹匣弹药为左右排列方式,通常装弹量较高(以相同高度计算)但尺寸较大。四排弹匣则为一种更高装弹量的弹匣,尺寸更大,弹药以各双二排的方式排列,在弹匣末段变为双二进一。可拆式弹匣多为现代枪械使用,在弹匣内弹用完后就可快速更换另一个,而固定式弹匣则需要以弹匣压入弹药,只在进行分解维护时才拆开。
管式弹仓
泵动式弹枪、泵动式榴弹发射器、复合式步枪及杠杆式枪机步枪主要使用管式弹仓设计,可分为单管及双管式一般固定在枪管底部,弹药以头尾接连方式进入管式弹仓,直至尽头。
以扣链齿推动的Ruger 10/22可拆旋转式弹匣。
旋转式
旋转式弹匣常见于手动步枪上,以扣链齿或拨弹杆推动,分为可拆式及固定式,一般只能装十发弹药左右。
弹鼓
弹鼓为
轻机枪等连发枪械常用的供弹具,装弹量比盒型弹匣为高,弹药经旋转拨弹轮由内至外到达供弹口,可分单室及双室设计。
弹盘
弹盘有时又称为平盘式弹匣,是一种类似弹鼓的供弹具,但弹药排列方式不同,弹头指向转轴轴心,以弹簧的力量使整个弹盘旋转,从而把弹药送进枪机。
弹筒
弹筒为一种大容量螺旋式供弹具,主要对应
手枪弹弹药以螺旋方式排列。弹筒对生产技术的要求较高,同时较难维持可靠性,装填弹药步骤烦复,或需专门工具。
类型区分
弹匣有单进与双进之分,即同时有几排枪弹进入供弹位置。也经常和弹匣排数共同给出,如:单排单进,双排单进双排双进四排双进等 单进广泛用于手枪和部分冲锋枪(毫无疑问所有单排弹匣都是单进),优点是有利于减小武器宽度,缺点是可靠性较低;双进广泛用于冲锋枪、自动步枪和少数手枪(比如斯捷启金APS
АПС冲锋手枪采用20发双排双进弹匣)可靠性较高而体积也相应稍大。
更形象地举例,AK系列、
AR-15自动步枪系列等现代步枪采用的是双进弹匣(双排双进),大部分大容量现代手枪和斯登、M-3 “黄油枪”等冲锋枪采用的是单进弹匣(双排单进)。
弹匣位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弹匣设置的位置通常是在半自动步枪的底部。比如,德国空军使用的毛瑟M1916半自动卡宾枪就采用这种设置。这种弹匣设置方式后来发展为如今绝大多数步枪与冲锋枪的主流。在当时,德国军械设计师施迈瑟设计的MP18冲锋枪比较特别。考虑到堑壕战的需求,MP18采用了左装弹匣设计,以降低瞄准基线,减少士兵射击时的暴露面积。它采用双排直型弹匣供弹,后来还增加了用蜗牛型弹鼓供弹的方式。
瑞士伯尔尼军工厂在20世纪20年代设计的LMG25轻机枪则采用右装弹匣方式。LMG25轻机枪后来列装瑞士军队, 一直服役到20世纪5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场上的火力密度显著增加,地面作战更加注重机动性和压制力,从枪身顶部供弹的欧文冲锋枪应运而生。这种弹匣设置方式同样有利于卧姿射击,也利于快速更换弹匣。而且,在重力作用下,子弹可以方便地送入机匣,击发后弹壳也会借助自重向下抛壳,抛壳效率有所提升。1926年面世的捷克ZB-26轻机枪,第一次采用了顶部供弹设计,不过它使用的是弯曲弹匣。
绝大多数步枪、冲锋枪仍采用了传统的下置弹匣设计。为使冲锋枪更便于携带,捷克布尔诺兵工厂在二战结束后推出了ZB-47冲锋枪。该枪最大的特点,就是弹匣几乎平行设置在机匣的下方,使整枪结构更加紧凑、便携。
为保证现代突击步枪的灵活性、便携性,各国设计人员思想趋于一致,弹匣的位置重新回归枪身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