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山博物馆位于
陕西省耀县药王山。1977年成立
药王山文管所。药王山博物馆现有藏品1702件(包括石刻303件)、含石器44件,玉器15件,陶器593件,瓷器90件,金属器253件,印章8枚,其它6件,古钱币600余种。
药王山总占地面积1.23平方公里,现存金、元、明、清古建筑64楹165间,建筑面积3062.63(其中用作展室面积1574平方米)。新修石刻保护厅、廊70间,建筑面积1420平方米。
药王山位于陕西 耀县 城东1.5公里处,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 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药王山本名
五台山,由5座山峦组成,山峦顶平如台,形如五指,为纪念医学大师
孙思邈,后人在此修庙、建殿、
塑像、立碑,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远远眺望,绿树丛中,殿宇环山依岩而建,气势壮观迷人。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耀县孙家源人,早年体弱多病,家境贫寒。少年时开始钻研医道
药理学,兼读经史百字之说,青年时已造诣颇深。学成后曾辞朝廷征召,长期在家隐居行医济人。晚年根据
唐朝医药文献,搜集民间治疗经验,结合个人行医体会,编著医书。《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各30卷,是他的力著。在印刷不发达的古代,手抄本广为流传,直到宋代才出版了两书的摘缩本,并传入
朝鲜和
日本。这两本书开创了疾病分类、症候记述、治
药王山景色(20张)疗方法和药剂处方,对中国医学发展贡献极大。
药王庙的中心。殿高22米,长57米,宽24米,坐北面南,川巨石砌其基,给人以稳如泰山之感、殿内中央供奉着孙思邈的彩色
塑像,像高3米,身着昏黄袍服,头戴道巾,面方目朗,两腿跨坐,双手搭膝,姿态和蔼可亲。为明代所塑,至今色彩依然绚丽异常。
殿前东边有碑亭一座,明
隆庆六年所刻的五通
碑石就立于此亭内。其中习通石碑的两面刻写的是《
千金宝要》 ,记载了孙思邈所著《
千金要方》 中近千副重要药方。另一通刻写的是,两面刻字,记载了药王搜集、整理的治疗各种病症的单方、验方。
碑亭东侧是孙恩邈医学著作陈列室,室内陈列着药王画像和各种版本的《
千金翼方》 、《备急千金要方》等著作,供人参观学习研究。,位于药王庙西南200米处,为两个直径约2米,深1.5米的石窝。传为
孙思邈当年洗药用的池子。静应庙,现辟为道观,也是朝拜孙真人的胜地、现存古建筑为明、清修建或重建。
药王山现是一处令人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药王山以年代久远、内容丰富的医史古迹和珍贵石刻而闻名于世。主要陈列内容有;一、孙思邈生平展,二、药用植物标本展,三、药王山石刻。
三、项分三部分(1)为隋至明
摩崖造像,共有大小佛教造像45尊,雕刻细腻、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2)为像碑,共有
北魏至
唐朝宗教造像碑百余通,这批造像碑,对研究我国
西北民间宗教发展极为重要。(3)为历代碑刻,并存
碑石近二百通,其中明代
孙思邈药方碑《
千金宝要》、《
海上方》尤为珍贵。
1956年8月6日
陕西省政府公布《药王山石刻》为全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药王山石刻》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修建了
摩崖造像保护大厅7间及碑廊63间,使大部分石刻得到了较为妥善的保护。
药王山博物馆编写的出版物画册《伟大的医药家孙思邈》、《药王山与孙思邈的传说》一、二集,电视片《药王山胜览》、《药王故里解说词》,《药王简介》,翻印了《
海上方》、《医学源流歌》。编著《唐代名医孙思邈》、《药王孙思邈》、《药王山石刻艺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