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河源龙(
学名:Heyuannia huangi)为
偷蛋龙科恐龙的一属,生活于上
白垩纪的中国
广东省河源市。它是首种在中国发现的偷蛋龙科恐龙。大部分偷蛋龙科化石被发现于
蒙古国。
黄氏河源龙出土于1999年。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吕君昌博士通过多年的修复和研究,于2002年12月在美国著名杂志《脊椎动物古生物学》(JVP)第四期发表的《记中国南方晚白垩世一新的窃蛋龙》中,正式命名河源出土的九具
恐龙化石为“黄氏河源龙”。
黄氏河源龙为窃蛋龙科新属新种,属名河源指化石产地,种名则是以
河源市博物馆馆长黄东为名。
正模标本(编号HYMV1-1)发现于大山组
地层,是一个部分身体骨骼、头颅骨。
黄氏河源龙还有几组副模标本被发现,其中一组更保有可能是生殖器官的物体。除此之外,当地还有许多蛋化石还没挖掘出土,其中许多
兽脚亚目蛋化石可能属于河源龙
黄氏河源龙化石不但进一步提供了
窃蛋龙下目发现于蒙古
戈壁之外的首次确凿证据,而且还为窃蛋龙的鸟类地位提供了标本。今后全世界新发现和研究这种恐龙都将以“黄氏河源龙”命名,标志着河源恐龙的研究成果已走向世界。
黄氏河源龙是种中型
偷蛋龙属类。骨骼化石是距今6500万年前
白垩纪晚期的窃蛋龙。身长约1.5米,体重约20公斤。头颅骨缺乏牙齿,口鼻部短而上下高。它的手臂及手指很短,拇指更已经退化。
黄氏河源龙是一个既保留了小型
兽脚类恐龙的一些特征,又具有鸟类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新品种,是恐龙向鸟类演化的中间生物。黄氏河源龙的肩带结构显示偷蛋龙类是群失去飞行能力的鸟类。
黄氏河源龙被命名时,被归类于
偷蛋龙科,其详细分类位置仍未确定。之后研究江河源龙归类于偷蛋龙亚科或雌驼龙亚科。
2012年9月,黄氏河源龙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
古生物化石。
河源恐龙博物馆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