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越, 1955年8月生,吉林
长春市人,现任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
燕山地区和中国东部大地构造和构造地质研究。赵越,我国“十一五”
南极洲内陆科学考察计划甘伯尔采夫冰下山脉项目建议人和国际合作计划的中国协调人。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
极地地质暨国外地质研究室主任,提出东
南极大陆形成与距今约5亿年的“泛非”构造热事件的观点。两次参加中国南极考察(1989/1990年第6次,1996/1997第13次)。
赵 越, 1955年8月生,吉林
长春市人,1976-1978年在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1982年在
吉林大学地质系获
学士,1983年-1987年在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1986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1988-1997年在地质研究所工作,1998年至今在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2002年获得
清华大学MPA所长班证书。现任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
燕山地区和中国东部大地构造和构造地质研究,率先提出燕山地区中侏罗世前后陆内变形应当归因于西伯利亚地块和华北地块的碰撞拼合,在参加中国
南极洲考察和东南极变质构造研究的十几年中,最早在国际上识别出东南极“泛非”热事件的构造涵义。
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国际最新、最为综合全面的大型地质图件1:500万南极洲地质图及说明书,承担了西南极和南极大地构造的研究,参与了南极地质与矿产的综合研究和评价,研究成果获得地质矿产部科技进步
二等奖。
参加制订“九五”、“十五”国家南极考察科技工作计划,参与制订南极
拉斯曼丘陵环境管理国际协定。策划和组织实施了南极夏季普里兹带的大规模地质调查,作为2007/2008年国际
极地年甘比尔采夫冰下山脉项目中国负责人和国际合作项目的共同发起人制订了大型国际南极内陆考察计划。参加2005年夏季中国北极科学考察,发起北极地区油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项目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获地矿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三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科技奖二等奖1项、国家海洋局科技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