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国标,1910年出生于广东开平县,年幼时在家乡读书,1923年至1928年在
广东广雅中学和中大附中读书,受到大革命的影响,思想倾向进步,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谭国标对以
蒋介石为代表的
中国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的行径非常气愤。1928年高中毕业后,他与
何干之一起,在广州永汉路(现在的
北京路)开设一间“秋明书店”,出售进步书籍,成为联络革命青年的一个据点。不久,这间书店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查封,并以“共产党分子嫌疑”的“罪名”将谭国标逮捕。反动当局的迫害激起了进步学生的公愤,纷纷提出抗议,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反动当局才不得不释放谭国标。
1929年春,谭国标和何干之到
日本留学,考进东京
明治大学社会系。在这期间,他读了不少
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初步确立了无产阶级的
世界观。1931年
九一八事变之后,他就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因而遭到日本政府的迫害,同年12月经由
上海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到
广州市。他从实践中深深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真正领导抗日救国为民族和人民谋福利的
政党,并决心参加中国共产党。虽然谭国标的愿望一时未能实现,可是他并不灰心,时刻以一个共声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按照当时中国共产党公开提出的反蒋抗日政治主张进行活动,他在女师和省一中任教时,通过教学活动,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介绍同学阅读社会科学入门,
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小说等书,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真实思想写日记、做文章。他从中发现一些思想倾向进步的学生,就进行个别谈话,吸收他们参加读书会,又以辅导学习社会科学入门等为名,从中讲北伐战争史,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激发同学们对
蒋介石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向学生灌输
爱国主义和
马克思列宁主义,把青年引向革命的道路。他还与
何干之、
温盛刚等人先后创办了《世界情势》、《一般文化》等进步刊物,谭国标以谭卫苏的笔名发表了不少文章。他们这些活动团结了不少进步青年,打破了当时
广州市沉寂的政治空气,
抗日救亡运动逐渐高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于1933年4月成立“中国文化总同盟广州分盟”,谭国标任组织部长。从此,他把主要精力用于组织和领导“文总”的活动。他的住处就成了秘密活动的一个据点,进步学生和“文总”成员经常在那里学习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讨论研究革命工作、交流情况等。
由于谭国标等人的艰苦卓绝的工作,“文总”的影响日益扩大,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这就引起
广东省反动当局的仇视。1934年1月30日,谭国标在
法政路家中与爱人叶抱冰等同时被捕,谭国标被以“首要政治犯”关押在
广州市维新路公安局第三监仓里。谭国标身陷囹之后,敌人千方百计企图从他的口中得到“文总”的组织情况,并一再要他交代谭秀峰(
何干之)的下落(敌人误以为谭国标是谭秀峰的兄弟)。敌人对谭国标施以种种酷刑,打得他血肉模糊,死去活来,但他宁死不屈,给予敌人的回答总是“不知道”三个字。每次受刑后回到牢房时,他总是忍受着身上伤口的剧痛,和同牢的
温盛刚、江穆商量对策,并由江穆把情况和意见用英文或
日语传递给隔邻第二号监仓的
凌伯骥、
赖寅仿等人,以统一口供,指导狱中斗争,尽量使更多的同志能够脱离虎口,.保存革命力量。他还利用叶抱冰来取脏衣服去洗的机会,传递纸条给女牢的同志,介绍进步刊物《北斗》。给大家看,还写诗歌或抄一些好的诗句给她们看,以此鼓励她们坚持斗争。谭国标被敌人折磨半年之后,身体已十分虚弱,同志们都为他担忧,但他始终抱着革命的
乐观主义,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对同牢的同志说:“搞革命就必然会有牺牲,为革命而献身,这是一个革命者的光荣。”在思想上早已作好了为民捐躯的准备。他在狱中事先写好了一份遗嘱,通过一位同情革命名叫阿超的工人把它带给已出狱的爱人,嘱咐她“要坚强起来,不要为我的死而悲伤,要劝慰母亲,把孩子抚养成人,继承我的遗志。”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1934年8月1日下午,谭国标惨遭杀害。当时年仅二十四岁。
中国文化总同盟
广州市分盟(简称广州“文总”)成立于1933年4月。广州“文总”由
何干之(谭秀峰)任书记,谭国标任组织部长,
温盛刚任宣传部长,
凌伯骥、
赖寅仿、
郑挺秀、何仁棠都是“社联”的负责人或骨干成员。1934年1月,谭国标等六人被
中国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同年8月1日,英勇就义。如今,广州市东郊银河公墓中有一块刻着“一九三四年八月一日牺牲六烈士墓”的石碑,上面写着温盛刚等六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