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峰寺
广东广州市黄埔区的佛教建筑
萝峰寺坐落在萝岗香雪公园内的萝峰山麓,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1983年8月被列为广州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萝峰寺始建于宋代。初由萝岗区锺姓始组、宋朝宣议朗钟遂和筑庐于萝峰山麓,名曰种德庵。钟遂和的门生、宋右相崔与之和他的第四子、宋朝议大夫钟玉岩,少年时曾在此读书。后钟玉岩辞官归里,精心扩建,筑余庆阁、漱玉台等,改名为萝坑精舍,专门用作教子授徒的场所。钟玉岩逝后,其子钟仕绅为追思父亲德行遗容,塑造遗像以作纪念,并再次更名为玉岩书院。
建筑结构
萝峰寺融皇宫建筑格局和岭南建筑于一体,依山造势,掩映在参天古树之中。其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结构合理,布局严谨,做工精巧,雄伟壮观,回廊曲径,引人入胜。玉岩殿、观音堂、天尊殿、东厅、西斋、鱼池、水分布其中。出山门拾级而上,可见“山高水长”古亭、文昌庙、金花庙等古迹。周围流水涔涔、鸟语花香、岩石嶙峋、古荔满山,山下“十里梅林”、一片平川,人工天然浑然一体。
历史沿革
元代,钟玉岩曾孙、苏州府教授钟子还告老还乡后,重新修饰钟玉岩遗像,辟山石,建候仙、招隐两亭,并组织诗社,时邀诗友、名士在此雅集吟咏。
明代嘉靖壬辰年(公元1532年),钟氏族人大兴土木重建了玉岩书院,扩建了玉岩殿及观音堂、天尊殿、文昌庙、金花庙等寺庙,并招有数名僧人入住寺庙。从此,这些书院、殿堂、寺庙以及附属建筑,被世人通称为萝峰寺。
清代,钟氏族裔两次重修萝峰寺,一次是爱新觉罗·旻宁丙戌年(公元1826年),一次是光绪已亥年(公元1889年)。
建国后1957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陶铸在参观萝峰寺后,专门指示有关部门下拨专款,用于萝峰寺文物保护,对萝峰寺进行了全面精心的修缮。但在1966年文革破“四旧”时期,红卫兵砸毁了萝峰寺所有塑像,破坏了部分屋脊、瓦檐,还赶走了寺内的僧人,而大部分珍贵文物幸得管理人员钟锡沾、廖玉波事先收藏,才得以保存。十年文革结束后,广州市郊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分别于1980年和1984年,两次拨款对萝峰寺进行了修复。
出土文物
萝峰寺文物除古建筑外,还有大量的匾额、书刻和历代名人题咏。主要有:(1)“玉岩书院”木匾署嘉靖年款。(2)玉岩殿石柱上有隶书联“满壁石栏浮瑞霭,一池溪水漾澄鲜”。(3)明宗衡阳王所赐“余庆”匾额。(4)西樵镇大学士方献夫题“万代崇瞻”匾额。(5)唐朝韩愈题写的“鸢飞鱼跃”匾额。(6)宋代朱熹题“忠、孝、廉、节”四字书刻。(7)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手书七绝四首。(8)明代海瑞所书“石磴泉飞山欲静,洞门云掩昼多阴”的楹联一副。(9)明代湛若水题写的“山高水长”四字。(10)清代郑燮的春、夏、秋、冬四时画竹木刻。(11)清代张维屏的对联“行云流水见真性,明月清风来故人”。(12)清代张之洞五言诗碑一块。(13)清代无名氏“天云路”石坊。(14)朱德元帅《游萝峰寺》诗一首。
民俗文化
如果说萝峰寺自宋代至元代都是作为学习场所的话,那么到了明代以后,则完全变成了一种文化象征。这种文化象征集封建性、宗族性、宗教性于一体,比之单纯作为学习场所,更能激励族人及子孙后代发愤读书,立德、立功、立言,从而光宗耀祖。萝岗区自古以来民风淳朴、崇文尚德,曾经涌现出6名进士,10多名举人,以及一大批文官、武将、名人、诗人、毫无疑问,这与萝峰寺的教化影响有着极大的关系。
萝岗这种古朴、敦厚的文化传统和氛围,在当今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以诗歌创作为例,萝岗于2001年7月组织重建了“萝岗诗社”,定期开展采风、创作、交流活动,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版了两本诗集:《萝岗诗社三家集》、《萝岗诗集·第一集》。从这些内容健康、乡土气息浓厚的诗词当中,人们可以更深一层地了解到萝岗区美好的自然、悠久的历史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面貌、新成就。
参考资料
玉岩书院与萝峰寺.博雅旅游分享网.2023-11-21
萝峰寺.百度地图.2023-11-21
景点介绍.广州海事博物馆.2023-11-21
千年古荔 一树佳果两种味.广州市人民政府.2023-11-21
目录
概述
建筑结构
历史沿革
出土文物
民俗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