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浩祖籍
秭归县,1924年生于武汉。抗战爆发后,胡振浩随母亲回到归。之后,他学过医,当过教师。然而,解放后,酷爱艺术的胡振浩最终和文艺结了缘,并为之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和努力。胡振浩一生酷爱船工号子,从青年唱到老年,从秭归唱到北京,唱遍了全中国,唱响海内外。他演唱的“
西陵峡船工号子”先后6次上
中国中央电视台,8次获得国家、省、市级大奖。当年,贺龙元帅曾称赞他唱的船工号子“简直能与
苏联的伏尔加河船夫曲媲美”。国外媒体也称他写的“西陵峡船工号子”架起了一座世界文化之桥,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三峡文化。胡振浩说,三峡船工号子喊出的就是气壮山河那股劲道,我要用自己的呐喊声实现三峡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年复一年,他终于收集到20多首船工号子。
胡振浩祖籍
湖北省秭归县,抗战爆发后,武汉沦陷,胡振浩一家迁回
西陵峡深处的秭归县。抗战胜利后,胡振浩返回了武汉,并考入
武汉大学医学部。然而,他在大学里只读了一年就弃学回到老家秭归,在一所中学当外语教员。
新中国成立后,他调到当地文化部门,下派到基层体验生活。在那里,胡振浩被
长江边上的船工号子声深深吸引住了。从此,他便开始在这咆哮的江涛中,寻找船工们“嘿,嘿嗬”的号子声,而且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到今天。最初向老船工请教遇到了许多困难,没有录音机,完全依靠自己用心来记。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收集整理出20多首船工号子。
胡振浩说,1911年,
德国驻
成都市外交使节魏司先生从
宜昌市乘
木船去
重庆市,沿途录下了不少船工号子。1990年后,这位外交使节的孙女曾经3次从德国来到
西陵峡畔,请胡振浩帮助她解读中国船工号子的内涵。2000年,
巴黎大学一位教授也带着翻译,专程来到中国与胡振浩探讨三峡文化。2002年,在胡振浩80寿辰之际,柏林
普鲁士王国文化遗产国家博物院和人种学博物院还专门给他寄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胡振浩唱的船工号子堪称呐喊与吼的结合,喊出了当年三峡水道的险峻,喊出了战胜自然的肝胆,喊出了船工们的艰辛,喊出了船工们的苦难。1997年,75岁的胡振浩到北京与来自全国的13名高音选手进行“呐喊”比赛。身为年龄最大的参赛者,他却用船工号子喊出116.7分贝声音,这相当于飞机起飞时螺旋桨发出的音量。
老人住的地方是趸船的一部分,由钢板焊成,大约有4平方米:一张小床,一个桌子,一个木椅,一个暖水瓶。床上堆着被褥和衣服,桌子上放着几瓶化妆品,是演出化妆时用的,另外还有一摞书。平时,他就住在这间小屋里,冬天冻得要死,夏天热得要命,屋子下面就是那深深的江水。八十多岁的老人,居住在这样的条件下,每天起五更爬半夜地为游人演唱那些古老的船工号子,这是图什么呢?他的回答依然是那句话:
艺术;从三峡深处,唱到了大江南北。他就是有“峡江号子王”和“三峡号子
活化石”之美誉的胡振浩老人。2009年4月2号,这位把一生的心血献给“峡江号子”的老人因病辞世,享年85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
峡江县,追忆峡江号子王胡振浩的艺术人生。
胡振浩老人和他的峡江号子,已成为峡江文化的重要符号,在
屈原故里县文化馆副馆长卢丹眼里,胡振浩老人的离去,无论对秭归还是峡江文化,都是莫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