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羊齿
栉羊齿
栉羊齿属(学名:Pecopteris)是已灭绝的合囊蕨科下的一个属,生存年代为晚石炭世至二叠纪。栉羊齿的化石分布于全世界,以其叶片的化石最为广泛常见。其学名源于希腊文pekin(意指「梳子(栉)」)和pteris(意指「蕨类(蕨类植物门)」),因为其小叶排列形似梳子上的齿。栉羊齿的叶片通常与马尾蕨科的Psaronius白桫椤相关联,但也出现在几种蕨类和至少一种种子蕨门上。栉羊齿最早出现于晚泥盆纪,繁盛期为石炭纪宾夕法尼亚世,最终于二叠纪初灭绝,原因是沼泽消失和地球温度下降。
名片
物种名称
栉羊齿
拉丁文名
Pecopteris
生存地点
中国等地
地质层位
火山层
辨认要决
多次羽状复叶,羽轴表面光滑或具细纵纹。小羽片舌形、椭圆形、矩形。
物种种类
古生物
简介
形状
多次羽状复叶,羽轴表面光滑或具细纵纹。小羽片舌形、椭圆形、矩形。基部整个着生于末级羽轴上或略收 缩,两侧边近平行,全缘。叶脉羽状,中脉一般明显。晚石炭世至二叠纪最盛。
分部地区
近来在内蒙古自治区乌达矿区(约北纬3g°28'53”,东经106° 38' 08”)的太原市组顶部发现了一层火山凝灰岩。在这层火山凝灰岩中保存了一个原位埋葬成煤植物群落,其中含有大量的栉羊齿类化石。这些数量多而保存完好的标本为研究栉羊齿类植物的形态学特征变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叙述简介
本文描述了6个属和13个种栉羊齿类植物化石。它们均属于真蕨纲。栉羊齿属Pecopteris、星囊蕨属Asterotheca和古莲座蕨属Eoangiopteris属于合囊蕨目Marattiales;而枝脉蕨属Cladophlebis属于真蕨目Filicales。蹄痕茎属Caulopteris是一个代表茎干表面形态的形态属,而辉木属Psaronius是一个指示茎干内部解剖形态的形态属,两者均与莲座蕨目植物有关。乌达栉羊齿(新种)Pecopteriswudensis nov. sp.为本文描述的一个新种。
依据各级羽片形态变化状况可以识别出两大类栉羊齿:一类是叶形变化很大的栉羊齿,如厚脉栉羊齿Pecopteris lativenosa和东方栉羊齿Pecopteris orientalis:另一类是缺乏变化的栉羊齿,如小羽栉羊齿Pecopteris arborescens和长舌栉羊齿Pecopteris candolleana。研究小羽栉羊齿通过肉眼或显微镜下观察即可绘出末三次羽片复原图。研究厚脉栉羊齿则还需要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初步研究表明,无论哪种类型,全息理论均可以用于解释它们的形态变化,并由此进行整体复原。此外,基于当前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近年来对同类植物的研究进展,本文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栉羊齿类植物与真蕨纲、莲座蕨类和种子蕨类的关系。
依据植物化石已知的时代分布,推测当前植物群的地质时代为早二叠世。从植物群的整体背景来看,当前栉羊齿化石为一连续保存的四个时代跨度不大的植物群之一的成煤植物群的一部分。其中的三个植物群都是成煤植物群。它们反映了晚古生代赤道亚热带华夏植物群的陆地景观和植被的快速更迭。同时,植物群中的古莲座蕨属Eoangiopteris,封印木科Sigillaria和具有封闭环形维管束的蹄痕茎属Caulopteris等的存在,显示这一成煤植物群与欧美植物地理区的成煤植物群之间的相似性比原先的认识要强。
形态描述
多次羽状复叶。羽轴表面光滑或具细纵纹,或有鳞片、毛、瘤、刺等附属物,有的还具变态叶。羽片着生于羽轴的两侧或腹面。小羽片以舌形、椭圆形或矩形为主,少数三角形或镰刀形,基部整个着生于末级羽轴上或略收缩,分离或连合,边缘近平行,一般全缘,偶呈波状或浅裂。叶脉羽状,中脉一般明显;侧脉不分叉或分叉数次( 《中国古生代植物》编写小组, 1974)
时代产地
欧洲,北美,东亚,中国等;石炭纪二叠纪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名片
物种名称
拉丁文名
生存地点
地质层位
辨认要决
物种种类
简介
形状
分部地区
叙述简介
形态描述
时代产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