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卓琴
弦乐器
班卓琴(Banjo)是一种源自非洲的乐器,又称五弦琴或斑鸠琴。主流的班卓琴为五根弦,上部的形状像吉他,下部的形状像铃鼓,用手指或拨子弹奏。
班卓琴最初是由非洲黑人的民族弹拨乐器banzas、banjars、banias、bangoes发展而来。17世纪奴隶买卖盛行的时代,班卓琴被黑奴引进新大陆,后来从南方的种植园渐渐传至美国北方各州,在拓殖者中流行起来。较早的班卓琴,制造简单。圆形琴身用几块呀呀葫芦果壳并成,蒙上羊皮纸或兽皮。长长的琴颈上没有档子或指格,颈端较为宽阔,以容琴。沃克斯威廉曾在4弦班卓琴的基础上附加了第5根拇指弹拨弦,更确切的说法是低音弦,这一发明创造使班卓琴拥有了更加丰富的旋律与和声学变化。在沃克斯威廉的艺术生涯中,他用尽毕生的精力在向世界推广他的5弦班卓琴,更多的人在他的巡演中学会了班卓琴的演奏。大约在1890至1930年间,各地纷纷成立班卓琴、曼陀铃吉他俱乐部,组织起有上述乐器的乐队,这一风尚盛行了许多年,出现了由上述乐器演奏的许多进行曲、雷格乐曲和根据流行音乐改编的乐曲。
外形特征
最早的班卓琴,制造简单。圆形琴身用几块呀呀葫芦果壳并成,蒙上羊皮纸或兽皮。长长的琴颈上没有档子或指格,颈端较为宽阔,以容琴轸。四根弦线系于琴身下端。
从较早时期起,班卓琴上附加了一根“拇指弦”,称为高音弦,用来弹奏旋律,其余四根弦则用来提供简单的伴奏。
现代的班卓琴虽然比早期的精巧,可是依然保持其简单的造型。形似铃鼓的琴身,背后通常空的,不过有些则附加
上可拆下来的木制共鸣器。现今多用塑料覆盖琴身的木。
当代的班卓琴跟吉他族其他乐器一样都有指格。五根弦线不是尼龙就是金属制成。金属弦线的班卓琴用拨片演奏,称为“拨子班卓琴",不过用手指拨奏的班卓琴一直较为流行。
发声原理
班卓琴是吉他族乐器成员之一。它跟吉他族其他乐器一样是用拨奏发声的,但是其音量不大。班卓琴具有独特的音,产自琴身外膜的柔韧特性。绷紧的琴弦发出干脆明快的声音,可是音量比较小。在琴身背后加上木制共鸣器,可以把声音向外扩散,大大改善其音质,以及增强其声音的回响。
历史发展
起源
大量研究表明,班卓琴最初是由非洲黑人的民族弹拨乐器banzas、banjars、banias、bangoes发展而来。当大量黑奴从非洲被贩卖到美洲𩽾𩾌后,欧洲殖民主义者为了瓦解种植园中黑奴大规模的反抗与暴动,曾一度禁止黑奴演奏非洲鼓(非洲鼓在当时是黑人集会与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黑人因此开始利用加拉巴木和葫芦制作他们的民族弹拨乐器banzas和banjars。乐器音箱的制作是从呀呀葫芦顶端的三分之一处切开,将土拨鼠的毛皮,山羊皮,有时会是猫皮蒙在葫芦的开口处,这些兽皮通常用一些铜钉固定在葫芦的开口处,由此制作成共鸣的音箱。连接在音箱的木质琴颈上配有指板和3~4根琴弦,琴弦的最初材料是编织成绳索形状的马尾毛涂蜡后制成,其他材料的琴弦有的是动物的内脏,有的是大麻的纤维,以及一切可能的材料。
发展
在17世纪奴隶买卖盛行的时代,黑奴把它引进新大陆。后来,班卓琴从南方的种植园渐渐传至美国北方各州,在拓殖者中流行起来。19世纪,班卓琴流传至英国,但是在欧洲大陆一直都不怎么流行。19世纪中期,有位名叫乔尔·沃克·斯威尼的南非白人班卓琴师,他携琴在英、美各地作巡回演出,使这一乐器得以在城市白人居民中普及。
此外,尚有从事“黑脸人歌舞表演”的作曲家兼乐师丹尼尔·埃米特等把班卓琴引入城市的音乐生活中。但那时这种乐器依然由黑奴演奏居多,直至1870年以后班卓琴才开始大量出现于城市居民的客厅中,这种乐曲渐渐发展成古典班卓乐曲。
兴盛
1830年,乔·沃克斯威廉穿过维吉尼亚开始了他的流浪音乐生涯。此后,沃克斯威廉用树皮燃烧后的灰烬将脸涂黑,开始模仿黑人的一些滑稽表演,加上他高超的班卓琴演奏技巧,沃克斯威廉的表演在当时美国社会迅速拥有了大批南非白人与黑人观众,这种表演形式被当代音乐人类学家称为“黑脸娱乐”。他继续将班卓琴音乐带到了英格兰共和国苏格兰王国爱尔兰,甚至在1843年,他受到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召见。在沃克斯威廉的经历中,有迹象表明他曾在4弦班卓琴的基础上附加了第5根拇指弹拨弦,更确切的说法是低音弦,这一发明创造使班卓琴拥有了更加丰富的旋律与和声学变化。
班卓琴在当时社会是一件充满怪异色彩且不被承认的民间乐器。在当时,班卓琴更多的被吟游流浪音乐人所弹奏着,在那些所谓欧洲殖民者的眼中,这件乐器出自“恶棍”和“无赖”的手中。从1969年的一篇文章《钢厂的工人》我们了解到,13岁的南非白人男孩乔?沃克斯威廉(Joel Walker Sweeney)从在他父亲农场工作的黑人手中学会弹奏4弦葫芦班卓琴。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初,这种四弦或五弦的乐器先是在游吟诗人和各种各样的演出中传开,后来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成为山地音乐(hillbilly)中的主要乐器,起先,乡村老大剧院之星象Uncle Dave Macon、Stringbean Akeman和Grandpa Jones也演奏这种乐器,但直到四十年代,在Bill Monroe兰草男孩乐队中的EarlScruggs通过"三指揉"(three-fingerroll)的技法才是班卓琴成为一样主要的乐器。今天班卓琴演奏的仅仅有Bela Fleck以及同样把班卓琴带出乡村音乐边界的Tony Trischka。
到了19世纪,马戏团已成了众多班卓琴乐手聚集的主要场所,当时班卓琴乐手主要进行的是一些杂耍式的滑稽表演。有历史为证,1840年,著名的喜剧明星丹?艾美特(Dan Emmett),在维吉尼亚西部的春天巡演中,他发现了班卓琴乐手佛格森,并向佛格森学习班卓琴在1840年最后的季节,艾美特学会了班卓琴,与佛格森同时成为辛辛那提马戏团中最耀眼的班卓琴明星。
大约在1890至1930年间,乐队,这一风尚盛行了许多年,出现了由上述乐器演奏的许多进行曲、雷格乐曲和根据流行音乐改编的乐曲。演变传说最原始的班卓琴就是在一个铃鼓上插了一根木棍,然后再加上琴弦做成的。
音乐文化
如同充满传奇色彩的美国黑人音乐文化,班卓琴本身的故事早已融入到美国的音乐文化传统中。班卓琴很早就被那些欧洲殖民者与非洲黑奴所弹奏了。5弦班卓琴简直成了美国移民音乐文化的代言。
历史记载
几乎所有远古社会弦乐器的发声原理皆是利用扩张拉紧的兽皮附着在中空的音箱上,通过琴弦的共振来创造音高的变化。班卓也如是,它最初的形制也是由一个简单的圆形琴颈粘合在绿海龟的贝壳上,贝壳上附着有美国土拨鼠的毛皮和三根马尾毛材料的琴弦近200年来,班卓琴作为美国流行音乐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南北战争
随着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数以千计的班卓琴乐手加入到南北双方的陆军中,为了鼓舞军队士气,班卓琴乐手在军队中教会了军人弹奏班卓琴,最好的例证是在影片《Andersonville》中(安德森维尔位于乔治亚洲中部的一个村庄。南北战争期间12,000多名士兵死在这臭名昭著的邦联监狱里),班卓琴乐手马丁教一个战俘如何演奏班卓琴的剧情生动地再现了那段历史。南北战争时期,每个军队都有自己的班卓琴乐手,在每次战役过后,班卓琴曾是阵亡将士们获得的最高奖赏。
常见分类
五弦共鸣班卓琴
常用于演奏蓝草音乐,需要佩戴指套弹奏
五弦开背班卓琴
常用于演奏old-时间音乐,使用传统指拨或抓奏方式演奏,不需要佩戴指套
四弦拨片班卓琴
常用于演奏爵士乐,使用拨片弹奏
四弦高音班卓琴
琴颈较短,常用于颜值爱尔兰民俗音乐,定弦和小提琴一样,使用拨片或传统指拨方式弹奏
葫芦班卓琴
非常少见的款式声音古朴空灵,大多数葫芦班卓琴不装品丝
山地班卓琴
山地班卓由多层实木板拼合制成,多不装配品丝,琴皮面积也较小,声音比较短促清脆
衍生乐器
班卓吉他
6根弦,和吉他完全一样的定弦和演奏方式
班卓里里
4根弦,和尤克里里完全一样的定弦和演奏方式
班卓曼陀铃
2*4根弦,和曼陀铃完全一样的定弦和演奏方式
班卓贝斯
4根弦,和电贝司完全一样的定弦和演奏方式
参考资料
最新历史版本 :班卓琴.钢之家钢铁网.2024-03-21
..2024-03-21
..2024-03-21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发声原理
历史发展
起源
发展
兴盛
音乐文化
历史记载
美国南北战争
常见分类
衍生乐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