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庆华,1976年12月生,
休宁县人。北京大学法学本科、硕士、博士;
哈佛大学法学硕士。曾任《
北大法律评论》主编。
耶鲁大学中国法中心访问学者,
牛津大学奥利尔学院访问学者,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曾多次前往
欧洲、
美国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考察和交流。曾任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宪法学研究所副所长、
大数据和
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中心创始主任。现为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经济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学术兴趣主要在宪法行政法、法律社会学、美国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法。
人物经历
2016年-2017年,
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中国法中心访问学者
2012年12月-2013年1月,
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10年11-12月,
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访问学者
2006年2月-5月,耶鲁大学法学院中国法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5年4-5月,访问美国政治协会、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
2005年1月,访问
中欧大学、
匈牙利宪法法院、
波兰宪法法院2002年8月-2003年6月,
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LL.M.
主讲课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社会学、法理学、法社会学专题、大数据时代的法律变革和权利保护、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双语)、公法经典选读、研究生法理学专业外语(双语)、中国宪法(全英文)、中国司法制度(全英文)、中国立法和政治体制(全英文)等。中国宪法(全英文)获得“最受欢迎用
英语讲授的中国法课程”称号。
研究方向
宪法行政法、公法理论、
英美法系和法律社会学、
大数据和
人工智能法研究。
出版著作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经典判例选》(主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
阿克曼:《
我们人民:奠基》(译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
《私人生活和法律》(《法律和社会科学》第11辑,主编),
法律出版社,2013年。
《布莱克维尔法哲学和法律理论指南》(主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
《政治中的司法:中国行政诉讼的法律社会学考察》(专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
《中国基层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经验研究》(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反联邦党人赞成什么?》(译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
出版论文
“算法透明的多重维度和算法问责”,《
比较法研究》2020年第6期。
“
人工智能的法律规制路径:一个框架性讨论”,《现代法学》2019年第2期。
“通过司法的社会治理:信访终结与寻衅滋事”,《
浙江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
“司法能动主义视野下的
同性婚姻和平等保护——基于欧伯格费案的讨论”,《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贫困”,《
中国法律评论》2015年第3期。
“盛世谣言背后的历史、法律与社会”,《
政法论坛》2015年第1期。
“法律保留原则、公民权利保障与八二宪法秩序”,《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11期。
“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中的双重公民身份”,《
清华法治论衡》2013年第18辑。
“八二宪法与现代法律秩序”,《政法论坛》2012年第6期。
“
美国共和主义传统的再解释”,《历史法学》第五卷,法律出版社2012年。
“通过司法的社会控制:涉诉信访与行政诉讼”,《
行政法论丛》第13卷,法律出版社2011年。
“司法‘信访化’危害”,《
新世纪周刊》2011年第2期。
“通过司法的非司法解决:群体性争议中的行政诉讼”,《
政法论坛》2010年第4期。
“中国行政法经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律和社会科学》2010年卷。
“迷失的法律职业共同体”,《
文化纵横》2009年第2期。
“言论自由与国家角色”,《政法论坛》2009年第4期。
“名誉权、言论自由与宪法抗辩”,《政法论坛》200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宪法学·行政法学》2008年第6期全文转载)。
“中国行政诉讼:多中心主义的司法”,《
中外法学》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杂志社》转载)。
“土地征收、公共使用与公平补偿”,《
北大法律评论》第8卷第2期,2007年7月。
“费城制宪会议与人民主权”,《思想与社会》2007年第5辑。
“涉法信访、行政诉讼与公民救济行动中的二重理性”(合作论文,第二作者)《
洪范评论》第3卷第1辑 2006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5期转载。
“宪法与人民”,《
政法论坛》2005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1期转载)。
“对谁的不信任(走向程序主义的宪政理论)”,《中外法学》2004年第5期。
“宪政主义的历史之维”,《中外法学》2004年第1期。
“临盆的是大山,产下的却是条耗子(有关名誉权问题与
冯象的对话)”,《中国法律人》2004年10月第2期。
“真诚的反对者”(《
反联邦党人赞成什么》评述),《中国法律人》2004年12月第3期。
“朽坏的共和国与
尼可罗·马基亚维利的命运”,《思想与社会》2003年第3辑。
“
英美法系和
欧陆法系,真实的存在抑或虚构的神话”,《比较法研究》2000年第4期。
获得荣誉
卓越法律服务与杰出贡献奖(2017,
纽约州法院授予。本人曾于2016年在
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期间,利用空余时间在纽约住房法院提供免费法律援助。)
职业资格
中国律师(2000)
美国纽约州律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