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岸村位于
新昌县东北部羽林街道,地处
黄泽江北岸,距离县城大约1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村庄总面积约为8000亩,其中包括林业用地1036亩。截至最新统计数据,全村共有811户居民,人口数量达到2180人。藕岸村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资源,大力发展花卉苗木生产,实现了科技、产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目前,村里已经建立了规模达3500亩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超过63%的村民参与到了这一行业中来。通过科技兴林,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藕岸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末期,当时村庄名为藕津。明朝
成化年间的地方志记载了藕岸村的名称及其历史背景。
清代时期的诗人
吕升曾在藕岸村留下诗歌,描述了村庄在战乱之后的景象。这些史料表明,藕岸村自
南宋末以来就已经有人居住。村庄内有多处历史文化遗迹,包括真君大庙、观音堂戏台、文昌阁、衍庆祠、礼文台门以及中国共产党
新昌县农村第一党支部诞生旧址等。此外,还有新昌县原北区办公旧址和吕绍虞故居等,这些都是新昌
东北地区保存完好的古村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抗日战争及
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活动地点。
近年来,藕岸村村民的人均林业收入增长迅速,达到了51%的增长率。林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比例高达80%。2006年,全县农村人均收入为7269元,而藕岸村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6500元。预计2007年,人均收入将进一步增加至7300元。在苗木花卉销售方面,预计将达到1500万元的销售额。村内的主要苗木种类包括
红花槭、
荷花木兰、红玉兰、
白玉兰、桂花、
茶花、
山杜英、紫薇、
紫叶李、
龙爪槐、
垂丝海棠、
西府海棠、
乐昌含笑等多种品种。村内拥有一批专业的从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从运输到种植再到技术指导的一站式服务。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村内采用了集约化的经营模式,集约基地占总种植面积的75%以上。此外,村两委还计划通过成立花木协会,推动“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旨在扩大销售渠道,降低农民风险,减少销售成本。未来,还将探索与第三产业如
农家乐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产业链,促进花木产业的持续发展。
文昌阁位于藕岸村上段,毗邻衍庆祠西侧,具体建造时间不详,据当地老人回忆,可能是在
清代中期建成。这是一座二层楼房,采用楼阁式的结构,面向南方。底层墙体为方形,采用空斗砖砌工艺,东西两端山墙设有观音兜装饰。底层南北两侧各有一个砖砌门框,形成通道。底层南部设置楼梯通往二楼。二楼原本设有佛堂,四周均有隔扇窗,但由于年久失修,现存窗户不多。四角立有木质柱子支撑屋面。屋面采用阴阳合瓦单檐歇山顶设计,撑拱支顶撩檐枋。建筑占地面积为27.6平方米。
后台门位于藕岸村中部,是中国共产党
新昌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成立于1938年11月。这座建筑属于
清代晚期的建筑,采用三合院布局,带有左右厢楼。建筑群坐北朝南,座楼带左右厢楼,均为二层楼房。东西厢楼南山墙与围墙平行,中间开有石库门框,上方镶嵌砖雕额枋,内部雕刻有古代人物故事。可惜的是,这些雕刻作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遭到破坏,现已难以辨认。左右厢楼各面阔六间带一弄间,构架正房相连,因此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南山墙均辟实拼门两扇,侧厢廊步直线贯通。座楼三
开间,屋面望砖铺设,明间底楼设厅堂。后为推堂间,次间立面槛墙居中均施隔扇窗两扇。上下楼层各间室内隔断有板壁及竹泥夹墙两种,各逢梁架穿斗式,进深七檩分心用五柱。重檐廊步开敞式施单步,牛腿承托出檐,各单体室内为三合土地面,条石压口,天井卵石平铺。建筑占地495平方米,总体明墙棂窗,板瓦叠脊风火山墙,青瓦屋面硬山顶。
礼文台门始建于
清代晚期,位于藕岸村上段。原为四合院落,由门墙、穿堂、左右侧厢及座楼组成。建筑朝南向阳,外观封闭,内相对开敞。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发生的火灾,穿堂与穿堂前两侧厢房已被摧毁。现存建筑包括门墙、座楼及座楼两侧厢楼。为二层楼房,各间室内地砖漫铺,阶条压口,天井施卵石。门墙居中砌石库门框,上置砖雕额枋门饰。座楼三
开间,明间底层设中堂,后施推堂间,次间槛墙上中立隔扇窗两扇,槛墙砌水磨青砖,清水做法。施膏药幌子纹饰。二楼早期设香火堂,屋顶望砖铺设。明间构架抬梁式,五架抬梁前后带单步,七檩用四柱。五架抬梁瓜柱、跎墩不施平斗,设鹰嘴喙梁,鹰嘴弧线圆润,棱角分明。重檐廓步开敞式施单步,牛腿支顶撩檐枋。左右厢楼各面阔六间带一弄间,均设四扇花格门上扇,及四扇花格式槛窗,槛墙座楼一致。重檐顶部车架搭建。牛腿承托出檐。牛腿
浮雕“
香草蘷龙”。东西北三面墙体空斗砖砌,墙脚条石叠筑。整组建筑用材上乘,树木老龄均匀,雕刻构件大气,作法工整,想像丰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真君大庙位于藕岸村西侧,供奉着
北宋抗金名将
宗泽。
庙宇始建于元末明初,现有建筑重建于清
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五年(1820年),占地面积620平方米。庙前外天井有一棵近八百年历史的古柏,与古庙相得益彰。大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筑庙宇前后两进,一进山门,二进大殿。原山门前檐置有戏台,一二进之间内天井两侧各设看楼一列。由于管理不当,戏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被拆除,两侧看楼在2003年出让给村民作为厂房使用。现存建筑保存完好,木石
同构,结构古朴,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2006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山门面阔三间,朝南立面筑成八字状,前廊卷蓬轩。明次间均设板门两扇,中槛各施门簪一对,牛腿承托撩檐枋,前檐柱与四金柱,柱子通体圆型石质,明檐柱刻有楹联。大殿面阔山门一致,屋面望砖铺砌,屋脊二端设龙吻,殿内柱网通体石质至顶,前檐柱及四金柱均用覆盘式柱础。明间构架抬梁式,五架抬梁前檐柱与金柱间施月梁拉接,月梁居中立斗拱雀替承托其上檩枋,前后用猫梁穿枋夹接,后带双步,九檩用四柱,牛腿承托撩檐枋,牛腿
透雕“雄狮戏
绣球科”“
母狮护幼子”。山面穿斗式,分心前后双步,外带双步,九檩用五柱,然中心双步梁下施穿枋一道。牛腿承托出檐,镂雕“仙鹿含
野生灵芝”。各
单体为三合土地面,条石压口,天井卵石铺砌,总体青瓦屋面硬山造。
观音堂戏台位于藕岸村街中,始建年代未见文献记载,但从建筑风格推测,应建于
清代晚期。戏台坐南朝北,临街而立,也被称为街台,是
新昌县保存较为完整且唯一的街台。台宽4.33米,进深4.30米。四角设石质柱子,下方上抹角,各柱间有纵横檐枋串接承重,承托其屋面,演区顶部不施藻井,牛腿上琴枋、座斗、雀体、荷包梁稳固其上撩檐枋,对台四柱有抱对两副,内容为“祗树千年留古柏,灵台一曲漾清波。宽带常缀莲花座,水袖没翻藕岸风”。戏台四石柱离地1.11米处,凿有沟槽,演戏时可依此铺上专用木板。演时为台,闲时为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