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民银行,主要通过发放农业贷款、工商业贷款和救灾贷款支持边区经济恢复和发展。在农业贷款方面,从根据地建立到抗战胜利,边区政府和银行共颁布了12项有关农贷的政策规定,开展了以农贷为主的春耕贷款、青苗贷款、耕牛贷款、水利贷款、一般农贷和植棉贷款等各项业务。根据《晋绥边区财政经济史》记载:仅1944年全年开荒达750000亩之多、增产细粮160000大石、种棉153086亩。畜牧业也有了大幅增加,兴县、
临县、
河曲县、保德4县比新政权建立前增加了50%以上。一些村、区、县已经做到了“耕三余一”,有的甚至已达到了“耕一余一”,为根据地农副业产品的完全自给奠定了较扎实的基础。
西北农民银行发放工商业贷款主要以支持纺织业为主。纺织业是根据地的支柱产业。1943年,晋绥边区发放妇女纺织贷款120万元,用以购置纺织机具,发展民间纺织事业;1945年,为帮助新解放区恢复生产,给新解放的
方山县的贷款200万元;1946年,晋绥行署确定新增农、工业贷款2亿元。为了帮助群众发展纺织,西北农民银行还以实物发放贷款,将大批棉花作为纺织贷款,直接贷给群众,晋西南解放后,晋绥行署给新
解放区群众贷放棉花20万斤、发放无利棉花贷款6000斤。纺织业贷款的逐年支持使根据地的纺织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西北农民银行的前身是兴县农民银行,成立于1937年9月,由刘少白同志创办。1940年5月10日,晋绥边区政府决定以兴县农民银行为基础,扩建成立西北农民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成立,旨在解决晋绥边区财政困难,支持群众开荒生产。1948年1月,
陕甘宁边区银行与西北农民银行合并,西北农民银行成为西北解放区的统一本位币。1949年2月21日,西北农民银行总行改组为
中国人民银行西北区行,1949年4月15日正式成立,西北农民银行的历史使命随之结束。
西北农民银行发行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币,最初主要用于解决财政困难。1943年,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西北农民银行发放大量贷款,支持群众开荒生产。1944年,采取紧缩发行的方针,但因财政入不敷出。1945年后财政性发行又逐步增加。
解放战争期间,随
解放区扩大,财政经济情况逐步好转,财政透支下降。1946年11月至1947年底,西农币发行中财政透支占51.4%。
西北农民银行在货币斗争中,经历了与法币、晋钞和
银元的斗争。1942年12月宣布停用法币,把法币排除边区境外。对银元的斗争则比较艰苦,经过一系列措施,直到1945年9月,本币与银元比价始终稳定在150~200元之间。抗战胜利后,对银元管理又有所放松,加之本币贬值,1946年每枚银元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币3500元,银元又恢复流通。1948年经过加强管理,严禁银元流通,才得以制止。
西北农民银行为促进农副业的发展,从1940年起开始发放农副业贷款。其中1943~1945年三年间共发放1.4亿多元。1948年晋绥边区旱灾严重,西北农民银行发放贷款从境外购进粮食1万多大石,还发动群众搞副业、搞运输,增加收入,生产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