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司昌(1928—1994),1928年10月27日出生于北京,著名
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
曲艺作家。曾任北京曲艺曲剧团演员、艺委会委员,为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北京曲协理事、北京儿童文学研究会曲艺顾问。
1952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赴
朝鲜前线,除演出传统节目外,还表演过自己编写的山东快书《两架夜航机》和《空军英雄韩德彩》等。
1979年被聘为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兼职教师。同年参加庆祝
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表演了山东快书《一见钟情》和《两样心肠》,整台节目获文化部颁发的演出
一等奖。
1980年在《曲艺》编辑部、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举办的全国优秀短篇曲艺作品评选中,他创作、演出的
山东快书《白骨精朝见吕后》,获
二等奖。
刘司昌创作、表演了山东快书一百多段,主要有《红大院》、《捞铜牛》、《独龙冈》、《找科长》、《黑孩子米尔罗》、《扎义打虎》、《听广播》、《学外语》、《转移》、《周总理和我们同乘一辆车》等,
出版有作品
选集《晕头转向》、《刘司昌山东快书创作选》及《刘司昌曲艺创作选》。在艺术实践中,他刻苦探求,勇于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使
山东快书从文学到表演,都有了丰富和发展,因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表演幽默、风趣、辛辣、活泼、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表演艺术家刘司昌在山东快书领域自成一派,其精髓在于
现实主义的深化。表现为广泛地表现社会生活,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努力开拓艺术之源,追求 艺术上的真、善、美。刘司昌先后出版作品
选集《晕头转向》、《刘司昌山东快书创作选》和《刘司昌曲艺创作选》。他还与伍景寿合作撰写了《
山东快书概论》。
刘司昌博彩众长,广泛借鉴各种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了
山东快书的艺术手段和表现能力。传统山东快书的表演程式大抵从传统戏曲借鉴而来,适用于
鲁智深、
武松等艺术形象的塑造。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化,原有艺术手段已经不敷应用,必须创新,于是歌曲、口技、电影、
话剧、
歌剧、杂技乃至
芭蕾舞都被引进到山东快书中来,极大地丰富了山东快书的表现能力,使之面貌一新。这是博采众长的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也是刘派山东快书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