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余年的基层干部生涯中,他用他不懈的追求,默默的奉献,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为党和群众架起一座连心桥。他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在大山里成功地实现了一场山村巨变,推动边远山村经济社会一步步向前飞跃。在舒继学同志的带领下,镇江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1年,镇江村被中共江口县委、江口县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1996年,该村被中共铜仁地委、铜仁地区行署授予“小康村”称号;1997年,该村又被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小康村”荣誉称号。舒继学曾先后18次省、地、县、镇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复员退伍军人建功立业先进个人”,200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高中毕业后,舒继学参了军。在部队,他刻苦训练,积极进取,光荣入党;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他荣立三等功。1981年,舒继学退伍还乡,在村上曾家港教学点代课。1984年,任镇江村村长;1986年,在村党支部和全体党员的推荐和镇党委的鼓励鞭策下,他担任了镇江村支部书记一职。上任后,摆在他面前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烂摊子:该村是一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虽然离城较近,但水、电、电视、电话样样不通,美丽的太平河穿村而过,在给村民提供便利的同时,却由于河床窄、河堤低,年年洪水成灾,有时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人均收入不到300元,没有任何村级经济收入和积累。他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农民生产、生活情况;走出山外,学习他乡发展经济的经验;找老前辈夜谈,与班子成员商讨。经过深入调研、反复酝酿,群众智慧的结晶经过舒继学的提炼,提出了富有
镇江市特色的“依托城镇发展运输业、依托旅游发展服务业”的发展思路,并确立了以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突破,以兴建学校、村部等社会事业为推动,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根本,实现三年一个跨越、五年一大变迁、十年造就一个新镇江的发展目标。
舒继学一边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开山劈石砌堡坎,一边积极向上争取扶助资金,先后到省、地、县各级有关部门争取到冬修资金近千万元,新建和拓宽了镇江大坝5200米防洪大堤和11000米标准灌渠,确保全村1400亩农田旱涝保收。为了使农业稳产高产,舒继学又组织群众狠抓坡改梯、改造冷烂锈,修建3500米机耕道,使镇江大坝成为高产示范田,成为
江口县商品粮生产基地,1988年涌现出杨光辉等种粮大户受省政府表彰。舒继学组织一帮党员干部架设了县城至
镇江市4公里的高压线路,完成了全村的电网改造,结束了镇江村“电灯不如油灯亮”的历史。投资20万元安装了自来水,接着架设程控可设电话1000门,该村已安装程控电话360多门,占全村总户数的80%。为了解决了群众议事难、看病难和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他想尽办法组织筹措20万元新建了村委会办公楼;投入2万余元,引进一名卫校毕业生,建起村医疗服务室;投入12万元建设了村有线电视,丰富了山里群众的文化生活。
舒继学带着一班人深入调查研究,多方筹措资金,在八十年末组建了
江口县第一家农民运输队,专门经营短途货物运输。舒继学多方动员,并亲自买了一辆车,又帮助群众跑贷款、办手续,终于组建了拥有2辆山地车,5辆红星拖拉机的运输队。他自命队长,凭着良好的信誉和服务,运输队生意特别好,短短一年,运输队各车都赚回了成本。在订单农业生产中,为了让群众掌握新技术,舒继学组织开办培训班,培训各种技术骨干500余人次,使每户都掌握了1—2门农业实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