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背
安徽黄山市的自然景观
鲫鱼背是位于安徽黄山市的自然景观,在黄山天都峰上,由于形似出没于波涛之中的鲫鱼之背,故得名。鲫鱼背纯石无土,少有植物生长,长10余米,宽仅1米,海拔1770米,坡度约85度,两侧是干仞悬崖。
1934年,黄山市黄山天都峰开始从老道口修凿石阶,经鲫鱼背到达峰顶。自此有了石阶,可以登上鲫鱼背。次年,鲫鱼背石阶凿成,石阶凿成后由于两边没有安全护栏,游人不敢通过。黄山管理部门接着在鲫鱼背修建了石墩,并用铁链连接,确保游客能够扶着铁链通过。1984年,天都新道全面建成后。提高了鲫鱼背的通行能力。20世纪90年代开始,黄山管理部门将原有栏杆上的铁链陆续更换为绳索,鲫鱼背上的铁链是最早更换的一批。
名称由来
其形颇似出没于波涛之中的鲫鱼之背,故名鲫鱼背。
历史沿革
1934年,黄山天都峰开始从老道口修凿石阶,经鲫鱼背到达峰顶。自此有了石阶,可以登上鲫鱼背。次年,鲫鱼背石阶凿成,石阶凿成后由于两边没有安全护栏,游人不敢通过。黄山管理部门接着在鲫鱼背修建了石墩,并用铁链连接,确保游客能够扶着铁链通过。
1984年,天都新道全面建成后。游客可以从老道口经鲫鱼背到峰顶,再从峰顶下到新道口下山,也可以从新道口到峰顶后,经鲫鱼背下到老道口,避免了人流集中在鲫鱼背、峰顶等狭窄地段,提高了鲫鱼背的通行能力。
20世纪90年代开始,黄山管理部门将原有栏杆上的铁链陆续更换为绳索,鲫鱼背上的铁链是最早更换的一批。此后,很多游客以敢于走过鲫鱼背为荣。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鲫鱼背在黄山市第一险峰黄山天都峰上,从天都峰脚,手扶铁索栏杆,沿“天梯”攀登1564级台阶,即可到达海拔1770米处的鲫鱼背。
地形地貌
“鲫鱼背”是一段隆起的石脊,纯石无土,两侧全是万丈深渊,很像露出水面的鱼脊背,浮现于“惊涛骇浪”中,故有“鲫鱼背”之称。鲫鱼背是去黄山天都峰顶最为险要的一处石径,石矼长10余米,宽仅1米,坡陡约85度,两侧是千仞悬崖。
气候
鲫鱼背是黄山天都峰景点之一,黄山兼有北亚热带气候和山地垂直气候的特色,海拔1340米以上地区,如鲫鱼背,终年无夏,全年只有冷季(冬季)和暖季(春、秋季)之分。
植物
鲫鱼背少有植物生长,其山下的植物以大小黄松为主。
相关文化
诗词
清人许全治有诗曰:“无意吞舟归北海,何心借水跃昆明。游人尽是批麟客,竹杖芒鞋脊上行。”
传说
相传在遥远的古代,有一条鲫鱼,每年都要跟着鲤鱼去黄河跳“龙门”,说鱼只要能跳过“龙门”,就能变成龙。鲫鱼也想变成龙,但它却总是跳不过去“龙门”,后来它去请教神仙,神仙告诉它:“你必须为人间办一件好事,积了功德,才可以跳过龙门。”“怎样才能为人间办一件好事呢?”鲫鱼边游边想,不觉间来到了号称“黄海”的黄山。它一看通往黄山天都峰的道路被一条峡谷割断,云水阻隔,游人无法攀登,于是脑子一转,想到这里肯定需要搭一座桥啊!于是,它就置身峡谷间的云水中,耸起脊背,给游人当桥。百年千年过去了,也不知有多少游人从它脊背上走过,去饱览天都峰顶的无限风光。有一天,那位指点它的神仙突然来到天都峰上,对它说:“小鲫鱼,你已积满了功德,可以去跳龙门变成龙了。”但这时的小鲫鱼已经改变了主意,它愿意一辈子为天都峰的游人服务,再也不想去跳什么“龙门”了。
相关事件
1935年,鲫鱼背石阶凿成,迎来了语言学家、音乐家、物理学家赵元任及其夫人杨步伟一行。当轿夫告知杨步伟女人不能走鲫鱼背时,杨步伟执意要走,她是走鲫鱼背的第一个女人。鲫鱼背石阶凿成后由于两边没有安全护栏,游人仍然不敢通过。黄山管理部门接着修建了石墩,并用铁链连接,确保游客能够扶着铁链通过。
1972年12月8日中午,天都峰发生特大火灾,起源是一名芜湖市游客在天都峰吸烟时将烟头扔到草丛中,引发大火,次日上午9时,天都峰特大火灾得以扑灭。此次火灾烧毁大小黄山松4000多棵,所幸的是包括鲫鱼背下面的"不死鸟奔天都"等名松没有被烧毁。此后,很长时间鲫鱼背保持原貌。
1995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来黄山拍摄8集风光片《寻梦到黄山》,片中主持人胡慧中介绍了黄山天都峰鲫鱼背。天都峰属于雷击多发区,多年来发生很多次雷击伤人事件,而栏杆上的铁链非常容易引雷。
参考资料
..2024-03-29
图文:“黄山归来不看岳”.中国新闻网.2024-03-31
..2024-03-29
..2024-03-29
..2024-03-29
黄山旅游气候指南.气象.2024-03-29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
植物
相关文化
诗词
传说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