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凤头鹦鹉(
学名:Calyptorhynchus lathami),是
澳大利亚东部发现的辉凤头鹦鹉亚科中体型最小的成员。是典型的攀禽,
鸟喙强劲有力,喙钩曲,上颌具有可活动关节,喙基部具有腊膜。肌肉质舌厚。脚短,强大,对趾型,两趾向前两趾向后,适合抓握和攀援生活。
雄性鸟体为暗褐色,尾羽内侧有很宽的红色带状羽毛。喜欢选择靠近
木麻黄的周边作为繁殖和觅食的活动范围。特别喜欢木麻黄树的种子,有时候也吃一些桉树种子,或是一些从腐树木上捉来的昆虫和其
美国白灯蛾为食。分布于澳大利亚。
辉凤头鹦鹉体长可达50厘米(19.5英寸),体重400-500克。具有性二型特征,雄性鸟体为暗褐色,头部,颈背和胸腹为类似炭熏的暗棕色,翅膀和背部为黑色,尾羽内侧有很宽的红色带状羽毛,
鸟喙为灰黑色。未成熟的鸟和雌鸟脸上有不规则的黄色羽毛,有的雌鸟会有整颗头都分布黄羽的情况,成熟的雌鸟鸟喙为浅灰色,翅膀下会有黄色羽毛,尾羽会有从浅红色,桔色再到黄色这样的渐层色彩。
该物种栖息在澳洲海岸开阔的森林和林地,从
大分水岭至里弗赖纳地区(Riverina),出现在海拔1000米的橡木林区,主要栖息于开阔的鸡冠木麻黄林地。
辉凤头鹦鹉数量很稀少,只有在某些特定区域才看的见,这种鹦鹉喜欢选择靠近
木麻黄的周围作为繁殖和觅食的活动范围。
繁殖季节通常只有
亲鸟加上
早成雏一共三只一起行动,一般不成群活动,但偶尔也会有40只鸟一起活动的情况,通常只有喝水的时候才会降落地面,有区域性迁移的行为,生性吵杂,如果整群受到惊扰会集体飞到邻近的树上。特别喜欢木麻黄树的种子,有时候也吃一些桉树种子,或是一些从腐树木上捉来的昆虫和其
美国白灯蛾为食。
分布于
澳大利亚东海岸,
昆士兰州、
新南威尔士州和
维多利亚州的东部省份。一个独立的
亚种还生活在南澳大利亚的
袋鼠岛。目前认可了三个亚种,其中袋鼠岛亚种(C. l. halmaturinus)被列为濒危物种,而在维多利亚州的威胁植物和动物保障法案中,辉凤头鹦鹉的东部亚种(C. l. lathami)被列为受威胁物种。在昆士兰州,C. l. lathami被环境保护局列为濒危物种。
辉
凤头鹦鹉每年3月至8月进入繁殖季,一般选择
白千层属上大型中空的
树洞做巢址,巢通常距离地面高度从3米至30米以上,许多种类的凤头鹦鹉在地面上养育后代。蜥蜴是
鸟卵和幼鸟的害敌,所以成年凤头鹦鹉必须时刻提防蜥蜴的偷袭。刚出生的幼鸟的喙是肉红色的,不像它们的父母,喙是黑色的。
每窝产1至2枚卵,孵化期约28天;雌鸟单独孵卵,如果2颗蛋皆孵出,较晚孵出的幼鸟常被
亲鸟忽略而死亡。幼鸟孵出后,母鸟会待在巢中3个星期,在这期间由雄鸟喂食雌鸟,雄鸟一天会喂食母鸟2次,四个月后
早成雏羽毛丰满能自己飞行并觅食后仍然和父母待在一起,直到下一个
繁殖季节。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
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尽管如此,辉凤头鹦鹉通常受《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被列入
易危物种附录II,禁止进口、出口和交易野生捕捉的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袋鼠岛亚种(C. l. halmaturinus)被列为濒危物种,在
维多利亚州的威胁植物和动物保障法案中,辉凤头鹦鹉的东部亚种(C. l. lathami)被列为受威胁物种。在
昆士兰州,C. l. lathami被环境保护局列为濒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