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烈士公墓长眠着
一二八淞沪抗战至1945年9月间牺牲的4296名中外抗日航空英烈。纪念碑分主、附碑两部分。主碑高15米,用花岗石雕制成飞机机翼式样,一面中文,另一面英文,构成象征Victory(胜利)的“V”字型,顶部的题额镌刻着“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九个大字,为张爱萍将军手书。在纪念碑的下方有四组
浮雕,表现了中、美、苏、韩空军将士奋勇杀敌的动人场面。
兴建背景
南京航空烈士公墓,最早建于1932年,是由当时国民政府军政部
航空署,为纪念所属在北伐以及淞沪抗战中阵亡的空军飞行员而兴建的。1931年8月,航空署署长黄秉衡呈请在南京东郊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附近修建航空烈士公墓,当时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考虑到紫金山南麓,难以辟出空地,便在紫金山的北麓王家湾附近辟出50亩地,作为航空公墓的墓地。
航空烈士公墓的原始设计方案由金陵大学建筑系的邱德孝教授设计。于1932年动工,总造价达2.6万元,由航空署改组的航空委员会和从社会募捐提供,蒋介石为此捐款3000元。经过几个月的紧张施工,于同年8月建成。
主要建筑
公墓的主要建筑由牌坊、东西庑、碑亭、祭堂、纪念亭、墓以及纪念塔等地面建筑构成。其中纪念塔为方形,在塔的顶端是一座雄鹰的雕像,象征着烈士不屈的英灵。在祭堂的后面以及两侧辟有三个墓区,设墓穴一百六十余个,每个墓穴前均刻有烈士简介。公墓建成后,首批入葬的是在
淞沪会战中牺牲的黄全、吴明辉以及在北伐战争中阵亡的空军飞行员三十余人。至1937年4月共葬了四十余人。之后,因时局紧张,在上海、南京保卫战中牺牲的烈士24人,合葬为一墓穴,其中有击落敌机11架的空军英雄刘粹刚等。
历史沿革
南京沦陷后,这座航空烈士公墓遭到破坏。其中纪念塔被毁弃,墓地许多建筑被拆毁,公墓几乎成为废墟。
抗战胜利后,
国民政府迁回南京,对航空烈士公墓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重新修复了部分地面建筑,同时还征用二千余名日俘,整修了公墓附近的公路。
重修后的航空烈士公墓,基本恢复了原貌。其中牌坊、碑亭、祭堂位于同一条中轴线上。牌坊高达8.35米,以钢筋混凝土建造,四楹三间,牌坊的上部为“白云滚滚、火光冲天”的造型,正面上方的横额阴刻“航空烈士公墓”六个大字。两侧立柱上,分别镌刻着
何应钦题写的挽联一副:捍国骋长空,伟绩光昭青史册;凯旋埋烈骨,丰碑美媲黄花岗。
在立柱的背面横额上有
蒋介石题写的“精忠报国”四个字,立柱上分别还有他题写的挽联一副:英名万古传飞将;正气千秋壮园魂。
碑亭内中央立有
汉白玉墓碑一通,该碑高达2.45米,宽1.25米,厚0.18米,镌刻着1932年8月由原国民政府航空署署长
黄秉衡书写的航空烈士公墓碑碑文。东西庑各有三间,当时是作为各地烈士灵柩运抵后安葬前的暂之所。祭堂也为三间,面积有144平方米。
1946年3月29日,
国民政府在公墓前举行了抗战胜利后的第一次公祭仪式。由早年留学
苏联的国民政府空军副司令
王叔铭主祭,
美国军队顾问麦克康乃尔等陪祭。自1946年至1948年,陆续将全国各地在抗战中牺牲的空军将士灵柩迁葬于此,有些下落不明的,也经其家属提请在公墓内设置了
衣冠冢。当时安葬在这里的中国空军成员中,除了在对日作战中牺牲的烈士外,还有一部分是在
6.24飞行事故中以及其他原因丧生的飞行员。美国飞行教练萧德(萧百特)、
苏联空军志愿队大队长尔拉夫孟诺、飞行员金爵洛哥、卢八丁、史托维等在援华抗日牺牲的烈士,也被安葬在这里。
1949年以后,航空烈士公墓得到了当地政府的精心保护。有些烈士经人民政府确认后,不仅墓地得到保护,还向其遗属颁发了烈士证书。但是,在“文革”时期,航空烈士公墓同全国许多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一样,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除了牌坊得以幸存外,其他地面建筑连同墓茔均遭捣毁。
在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前夕,国家拨款45万元,决定修复南京航空烈士公墓这座具有国际性的墓地。1985年7月24日上午,各界人士在航空烈士公墓举行了动工仪式,同年秋天一期工程基本竣工。8月14日上午,
江苏省暨南京市社会各界代表、部分烈士的遗属以及苏联驻华大使馆高武官、
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和受
美国空军参谋长的委托前来南京的美国空军
少将利斯,在牌坊前举行了抗日胜利40周年纪念活动。之后,又来到墓地进行凭吊和祭扫,并献了花圈。
自1985年重新修葺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到1995年8月18日“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落成,前后间隔近10年,省、市地方政府及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拨款和捐款达数百万元,公墓的修复及扩建工程才算全面竣工。其中包括了原牌坊、东西庑、碑亭、祭堂、左右功德碑亭、顺山势而建的石阶、大平台、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英烈碑(30块)、题词碑等地面建筑。碑亭内置“航空救国”碑一通,这四字是1923年孙中山先生为元帅府航空局“乐士文”号飞机试飞成功题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