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嘴潜鸭
鸭科狭嘴潜鸭属动物
赤嘴潜鸭(黑枕黄鹂普通亚种:Netta rufina)俗称大红头,是狭嘴潜鸭属大型鸭类,体长45~55厘米,体重1kg左右。雄鸭头浓栗色,羽冠淡棕黄色,上体大都褐色,翼镜纯白色;下体除两胁为白色外,均黑褐色;嘴赤红色。雌鸭头上羽冠不显著,上体淡棕褐色;下体灰褐;嘴黑褐色。赤嘴潜鸭主要以水藻、眼子菜和其他水生植物为食。赤嘴潜鸭具有在水中觅食、嬉戏和交配的习性。
赤嘴潜鸭世界范围内分布于亚洲中部和欧洲中部地区,中原地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乌梁素海、新疆塔里木河、青海柴达木盆地。主要栖息在开阔的淡水湖泊、水流较缓的江河、河流、河口地区、三角洲或盐碱湖。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将赤嘴潜鸭列为无危(LC)。2000年,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后于2023年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形态特征
赤嘴潜鸭体长45~55厘米,体重1kg左右。雌雄赤嘴潜鸭的主要差异是羽色。
雄性成鸟
头顶至后枕具亮棕黄色冠羽;头侧和颏及上喉;下颈及上背黑褐色;下背暗棕,至腰和尾上覆羽转为黑褐色,并略显绿色金属光泽;尾羽灰褐,羽缘淡棕白。肩羽棕褐,基部具一明显的白斑;翅上覆羽灰褐;三级飞羽棕褐;翅缘白色;初级飞羽除羽端和外侧几枚飞羽的外褐色外,均为白色而略沾棕色;次级飞羽粉白色,端缘黑褐色,形成翼镜。上胸黑色;下胸至腹和尾下覆羽黑褐色;两胁白具褐色细小斑纹并渲染粉红色,腋羽、翅下覆羽粉白色。
雌性成鸟
头顶至后枕冠羽暗棕褐,后颈浅棕褐,头和颈余部灰白色;颏、喉近白;上体淡棕褐色,腰羽黑褐色;尾羽暗棕褐,缀棕白色狭缘。翅与雄鸟相似,翼镜灰白色。下体淡灰褐色,羽缘浅淡;尾下覆羽几呈白色。两胁棕褐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幼鸟
雄性幼鸟下胸黑褐具明显的棕白色羽缘;上腹浅灰褐色,杂黑褐色斑;胁白而杂浅褐色。余部与成年雌鸟相似。雄鸟虹膜为红色,嘴为红色或黑褐色,跗土红为土红色。雌鸟虹膜为桔黄色;外缘为桔黄色;跗蹠为淡黄褐色。
大小量度
参考资料
分布和栖息
分布范围
赤嘴潜鸭主要在多瑙河下游,东至吉尔吉斯草原,西到西伯利亚西部、南到叙利亚北部、伊朗亚洲中部和欧洲中部地区繁殖。冬季主要在印度和缅甸,但也见于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和地中海的东部等地越冬。
中原地区主要分布繁殖在内蒙古乌梁素海一带,新疆塔里木盆地外缘,青海柴达木盆地柴旦,越冬在中国西藏南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冬季偶见其迷鸟于中国中部山西、河南、湖北沙市区和东南部福建福州。
栖息环境
赤嘴潜鸭白天在较宽阔而平缓的湖泊、水库或坝塘的水面上漂浮,亦见在湖畔或近水的沙滩活动。主要栖息在开阔的淡水湖泊、水流较缓的江河、河流、河口地区、三角洲或盐碱湖。也常出现在公路两侧的水泡中,特别是有水边植物和水较深的淡水湖泊;在人类活动频繁的捕鱼区偶尔也见有活动。
生活习性
迁徙
赤嘴潜鸭一年换羽两次,夏季全换和秋冬部分换羽。7月中旬以后集群脱换飞羽时,均已身披润羽。它们脱换飞羽时通常远离营巢区,而迁到条件复杂的河湾和蒲苇滩去。在此期中,常与白眼潜鸭混群。换羽区的水位比鸭属雁属深,一般是0.9至1.2米。换羽期中数量高度集中。
赤嘴潜鸭春季时通常从南方越冬地迁往西北和内蒙等繁殖地,迁徙时间大致在4月初至4月中旬。也有一部分个体迟至4月末或5月初才到达繁殖地。在迁徙过程中,它们常常以群集的方式迁徙;在秋季于9月末至10月初开始南迁,返回到南方越冬地。迁徙时常集成群。
集群
赤嘴潜鸭是种较大而笨重的野鸭,生性迟钝而不甚怕人,不善鸣叫,通常成对或小群活动,也会集成上百只的大群。一般会成群停息在有水草的滩边沙洲和湖心岛上休息。在繁殖区,赤嘴潜鸭喜栖于蒲苇茂盛的河湾、航道两侧,有时也在近苇滩的小片旱地和孤岛上;开阔的水面上则数量很少。性较沉默;在春天也很少听到它们的叫声。
食性
赤嘴潜鸭基本上是草食性的。食物主要为水藻、眼子菜和其他水生植物的嫩芽、茎和种子,也会以小鱼、小 虾、甲壳类动物、昆虫、藻类和谷物等为食。
赤嘴潜鸭主要通过潜水取食,也常尾朝上、头朝下在浅水觅食。觅食多在清晨和黄昏。白天常在水面开阔处游泳嬉戏,或一动不动地漂浮于水面。
繁殖方式
赤嘴潜鸭在4月中旬大都迁至繁殖地,成对或结小群活动。配偶的选择可能在越冬区或迁徙过程中便已完成。
赤嘴潜鸭的繁殖期为4~6月,通常在在湖心岛、水边草丛或芦苇丛等地筑巢。巢较密集,有时在一个芦苇垛里就能发现6-7个巢。它们常把巢筑在多蒲苇的湖心岛上,河湾中半固定的飘浮物上、近水苇垛及干苇滩草丛中的低凹处。平时巢口被干苇遮盖着,自巢口向里有一条长达1米的通道,底部较宽敞,巢就座落于此。巢由蒲苇叶搭成,内铺柔软的细草和羽毛。巢的内径为170~195mm,外径235~280mm,高103~115mm,深55~65mm。
每巢产卵10枚左右,以7--9枚较常见。卵呈浅灰或苍绿色。卵的平均大小为56.2mm×41.8mm。孵化期26~28天。主要是雌鸟坐巢,但在雌鸟离巢取食时,雄鸟也会承担孵卵任务。6月初出现鸭雏。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易危标准,种群数量趋势尚不清楚,但认为种群下降速度不足以接近种群数量趋势标准下的临界值,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据国际湿地组织2015年的调查,其全球种群数量估计为42万~60万只。据国际鸟盟2015年的调查,其在欧洲的种群数量估计为27500至43000对,相当于55100至86000只成熟个体。
1956年至1967年期间,曾在中国内蒙古乌梁素海多次见到上千只的大群赤嘴潜鸭。1979年5月初,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曾见到200-300只的群体活动,到了1992年,据世界水禽研究局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在中国仅见到2598只。
2022年春季鸟类迁徙期间,赤嘴潜鸭现身河北雄安新区。2024年2月26日,河北沧州市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及当地摄影爱好者首次在南大港湿地记录到赤嘴潜鸭。
保护级别
赤嘴潜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赤嘴潜鸭被列入中原地区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赤嘴潜鸭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年6月26日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致危因素
赤嘴潜鸭种群面临的主要威胁一方面是由于自然干旱,一些适于赤嘴潜鸭栖居的小湖泊干涸或水域面积缩小了;另一方面,频繁地拣卵和围歼性网捕换羽鸭群也是原因之一。
保护措施
2020年10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通知,对64种在养禁食野生动物确定了分类管理范围。
其中,禁止对赤嘴潜鸭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除适量保留种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导养殖户停止养殖。引导有关养殖户在2020年12月底前停止养殖活动,并按有关规定完成处置工作。
主要价值
赤嘴潜鸭肉质肥美,羽绒可做填充用;形态特殊、羽色艳丽,有观赏价值,是一种秋季猎用禽。但在中国受到保护,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养殖活动。
参考资料
Red-crested Pochard.The IUCN Red List.2024-02-29
Netta ruffna(Pallas) 赤嘴潜鸭.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4-02-29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4-03-07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4-03-0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
雌性成鸟
幼鸟
大小量度
分布和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迁徙
集群
食性
繁殖方式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致危因素
保护措施
主要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