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宏,男,1962年8月生于辽宁盖县,1985年毕业于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南开大学教授。曾为《
工人日报》高级编辑、总编辑。 从事新闻工作的20年里,他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出版5部著作,曾6次获
中国新闻奖,其中独立采写的通讯《寻找时传祥》获第6届中国新闻奖(1995年度)
一等奖,并被节选和全文选入全国初中、高中语文课本。系全国宣传文化系统首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
兰州大学、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等院系的兼职教授。
孙德宏,历任中国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秘书,中国建设报编辑、记者,工人日报社记者、一版主编、编委、副总编辑。2005年7月起任工人日报社总编辑。现已赴南开大学任教。
孙德宏的新闻工作经历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10年。 1987年至1997年的第一个10年,他主要是采写新闻,先后共发表各类新闻作品150多万字。这期间,除了一些正常的报道外,他在房地产报道和研究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被新闻同行和房地产界称为"专家型记者"。仅发表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的新闻分析就有100余篇。同时,还在《
中国土地》等专业刊物上发表有关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的学术论文,并出版了长篇纪实作品《1992-1994:中国房地产狂潮》(合著)和学术著作《开发商决策论》(合著)。正是由于他对所报道领域所具有的专业水准的深入研究,他的相关新闻报道在房地产业、新闻业界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他独立采写的新闻分析《房地产一级市场亟待整治》(《
中国建设报》1993、1、21,当时其为该报记者)在当时全国房地产市场一片大干快上的情况下,通过扎实采访和极其深入的思考,在全国媒体中较早地提出了市场"整治"的看法,报道吕国庆、发表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对当年6月份中央政府首次做出"宏观调控16条"的决策起到了很好的舆论作用,后获得第四届中国新闻奖
二等奖,这一奖项在当时的产业报的获奖中是很少见的。 1994年9月调入《
工人日报》后,他的报道特点开始从以专业性为主向专业性和社会性、时政性并重的转变,其中系列报道《工薪阶层何时能有套自己的住房?》(1995年初,8篇,其中三篇为头版头条),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1995年"
国际劳动节"期间,他独立采写并发表了通讯《寻找时传祥》(《工人日报》1995、5、17),在当时社会上拜金思潮颇盛的大背景下提出"寻找当代人精神家园"的问题,在看似"旧闻"中挖掘出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主题。后来有专家评述说,该作品"既有对普通劳动者平凡劳动的
讴歌,也有对当今社会一些不良现象的批评;既有对'文革'文化道德层面的反思,也有对今天人们'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的探寻,还有对'干活做人的道理'的思索"。同时,作品又是"一种十分平实、十分朴素的风格,记者将自己强烈的情感和理性思索都隐藏在一种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的客观叙述之中……"。正因为如此,当时
中国新闻奖评委张宏遵撰文认为:"这已不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人物通讯,它跳出了好人好事的臼,开掘出了一个深的思想和十分重大的主题",其风格是"于朴素中见奇崛,于平实中显机锋",是"近年来少见的新闻精品"。此稿后获第六届中国新闻奖
一等奖,并先后被节选或全文选入全国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以及数十种高校新闻院系的教材。
1997年主要从事编辑工作后至今,是孙德宏新闻职业经历的第二个10年。这期间他组织策划和编辑了大量的《
工人日报》重大报道和新闻作品,其中多篇获
中国新闻奖。 1998年
长江洪水期间,他与前方记者紧密联系,当听到摄影记者说抢险救灾的解放军从九江城完成任务撤走时的场面十分感人的情况后,立即布置摄影记者除了拍片还要写一篇通讯,当晚夜班他把2000多字的来稿编写成一篇800余字的新闻特写。这篇由他责编、摄影记者
于文国采写的《九江城哭了……》一稿见报后,获得了如潮的好评,后该稿获得第九届中国新闻奖通讯
二等奖,作为专业摄影记者的文字报道获得此奖在中国新闻奖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1999年底在担任副总编工作后,他直接采写新闻的机会少了,在组织正常编采业务的同时,他又更多地从事了新闻言论的写作。有评论者认为,他的评论"有广阔的视野,思想深刻,语言严谨而犀利。"8年来,他已撰写和发表了约200篇社评和80多篇专栏随笔文章。其中很多篇章被选入各种选本,其中部分已结集出版了《底线理想》一书。如加上已经发表的10余篇新闻论文,这期间他共发表新闻作品约60余万字。 2005年7月担任总编辑前后,针对都市类报纸和网络媒体对传统主流大报的挑战,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他明确提出了"中国报业已进入'比拚内力'时代",所以,"提高报纸核心竞争力关键在办好报纸本身"的观点,并针对《
工人日报》的自身情况,提出要办一张"精致大报"的办报理念。形象地讲就是,如果都市类的"厚报"一天发100条新闻,传统大报的"薄报"只能发10条,那么,传统大报就必须有能力在那"100条"乃至之外选择、捕捉到最有新闻价值的"10条",并点出这"10条"新闻所蕴含的更前沿、更有现实影响的意义来,同时还要有能力使得这种被"深刻认识"了的"意义"在实现方式(比如角度、标题、版面)上的效果最大化。在这种理念的基础上,他与同事们坚持"内容为王",狠抓编采人员新闻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狠抓事件新闻和报道的策划……正是这一系列工作和艰苦努力,近两年来工人日报涌现了一批既有本报特色又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道。仅2006年《
工人日报》就获得5项
中国新闻奖。近2年来,《工人日报》被
中国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新闻联播"栏目转播的新闻平均每天达到2条多,多时竟高达6条。同时,在他担任总编辑以来的《工人日报》共接到中宣部新闻阅评20件和多件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均为表扬。更为令人欣喜的是,2007年的工人日报发行终于结束了连续22年的下降,并且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孙德宏的新闻实践及其成绩当然得益于他长期新闻编采方面的刻苦努力,但并不仅仅如此。他长期以来始终十分关注中外新闻界前沿实践与理论的发展,结合这些刻苦地钻研新闻业务,并以其研究成果来指导实践。十多年来,他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方面论著的选题全都是与其新闻工作实践紧密相连的。从他在产业报工作期间撰文提出产业报"要站在全社会高度
透视本产业",到后来调到《
工人日报》后提出"中国报业已进入'比拼内力'时代"、"报业核心竞争力在于办好报纸本身",以及面对都市类媒体和网络冲击,传统大报要办一张"精致大报"等等,都不仅在新闻学界和业界引起诸多反响,而且为其从事和指导新闻实践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撑。 从1990年起至今,他已发表出版五部著作,其中独立出版一部
新闻学专著《中观新闻论》,一部
经济学专著《开发商决策论》(合著)、一部长篇纪实作品《中国房地产狂潮》(合著)和二部新闻作品集,以及20多篇新闻学论文,其中《提高报纸核心竞争力关键在办好报纸本身》(《
新闻战线》2005第11期)获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
三等奖。 由于在新闻学术和业务方面的成绩,他先后受聘为
兰州大学等三所高校的兼职教授。与此同时,他依然在锲而不舍地追求自身素质的提高,目前他还在职攻读文化美学博士。
孙德宏同志酷爱新闻事业,具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精神。在至今20年的新闻职业中,无论是前10年主要做新闻记者,还是后10年主要做新闻编辑和评论员,他都把新闻职业当做终身职业对待,始终坚持钻研业务,勤恳努力,在《
工人日报》工作的13年中从未休过年假。担任总编辑后,虽然日常工作十分繁重,但他仍坚持与其他副总编们正常轮值夜班。他曾一度因工作"劳累过度、用眼过度"导致左眼视网膜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