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山壁(原名秦陶彬)是一位当代著名作家,出生于河北省隆尧县。他是中共党员,于1962年毕业于
河北大学中文系。尧山壁曾担任
邢台县文化馆干部、
河北省文联专业作家、《河北文学》编辑、
河北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和主席,以及河北大学教授。他是一级专业作家,从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他加入了
中国作家协会。
尧山壁的代表作品包括《尧山壁抒情诗选》和长诗《理想,永不待业》,这两部作品分别获得了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此外,他的散文集《美的感悟》获得了华北地区文艺评论
一等奖,《
漫游美利坚》获得了中国首届旅游文学优秀作品特别奖。他还编著了《河北新时期文学》,该书获得了1991年
庄重文文学奖。他的作品《
托起明天的太阳》获得了河北省政府图书奖和
冰心文学奖。
尧山壁的事迹被总结在一篇名为《老骥伏枥》的文章中,该文章于2021年6月20日发表在中国作家网上。尧山壁一生追求文学事业,为文学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物简介
一提尧山壁,可以说
河北省文学界老少几代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地地道道的老省文联,省作协的元老。从上个世纪的“十七年”、“文革”到“新时期”的各个阶段,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文学风雨,潮涨潮落,尧山壁始终立于激流之中,他不但是一位辛勤的文学耕耘者,也是河北文学园地里的一位辛勤园丁。
山壁原名秦陶彬,
隆尧县南汪店村人。隆尧之
尧山,原为尧的封地,故成为历代之圣山。当年
孔子周游列国,为朝拜尧山过河,湿了书简,曾在尧山西南晒书,阳光下,周围竟闪耀着五色斑斓的尧山彩玉石子。少年秦陶彬迷醉于这一奇离意象,想让自己也成为伴孔子晒书的一枚璧石,于是为自己起笔名为尧山璧。在大讲阶级斗争的年代,为了避讳尊贵之嫌,他又将玉璧之璧改为土壁之壁,即尧山壁之谓也。
山壁生于普通农家,父亲参加西
抗日游击队壮烈牺牲,26岁的母亲带着他与姐姐耕织度日。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山壁读完了初中、
高中、大学。他在
邢台市读中学六年,从老家到学校九十里土路,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练就了他一双四十六码的大脚板,也圆了一位乡间伟大母亲的梦。
山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开始在各地报刊发表诗歌作品,后来被调到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他与
刘章、浪波、王洪涛等一起成为当年
河北省最具影响力的青年诗人。
山壁的诗作,鲜活、生动、富想象、善比兴,在
民俗音乐民谣中汲取营养,创造了一种自由体加民歌风的诗体,明快而浓郁地表现生活,留下了独特的时代的烙印。大诗人
臧克家、
郭小川对山壁的诗作称誉有加,说山壁的诗来自土地深处,是民间新文学写作的奇葩。我想这些评说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解读山壁的早期诗作。
新时期以来,山壁华丽转身,主要精力放在散文创作上,相继写出了《母亲的河》《理发的悲喜剧》等名篇佳构,造就了山壁文学创作的又一高峰。山壁的散文依然来自生活的深厚积淀,流淌着情感的生命的汁液。再加上山壁深厚的文学功底,营造了自然天成、活脱睿智、境界通达的独特韵致。
除勤奋的创作外,山壁亦是一位出色的文学组织者、活动家。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至九十年代中后期,他一直是省作协的领导者,脚踏实地的做了一些事,令人难忘。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从1984年始,山壁亲自奔波沟通,相继与
廊坊师范学院、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大学合办了四期作家大专班,使170余位来自不同行业的文学作者,进入大学深造、学习并取得毕业文凭,给不少人解决了“农转非”“转干”的难题。这几期大专班的学员后来都成为
河北省各地市文学创作的中坚,成为各地市文联作协的骨干领导。在同一时期,山壁又在省作协创办了文学院及作家企业家联谊会,这在全国文学界也是首创,系开先河者。当时省作协在省文联内未分设,受各种条件的制约,但小作协办大事,创办作家大专班及文学院,都是山壁主持作协工作的得意之笔,功不可没。
山壁性情温和,没有架子,又下得了辛苦。当年,他有事没事就往基层跑,广结善缘。于是各地的业余作者出书,纷纷请他写序,他不分厚薄远近,有求必应,都认真对待。那些年,他为朋友们写序算起来也有百篇之多。这种事,换了谁都没有这份耐心,而他无怨无悔。山壁爱才惜才,为留住作家
杨显惠,他几下津门与
大清河盐场协调,但还是未留住人。后来杨显惠见了河北作家,提起山壁,总是感念不已。
早在1966年“文革”前期,我就结识了已成名的青年诗人尧山壁,那时我是他的粉丝,见他高高的身量,大大的眼睛,一头浓发,大袖飘飘,俨然一位帅哥。再后来,我竟有缘和他到了同一单位工作,成了朋友加同事。在我的心目中,山壁是温厚的兄长,什么事都谦让着我。他心量大,能搁事,从容淡定,宠辱不惊。山壁虽性情随和,但他骨子里却很倔犟坚毅,断不了也“犯上作乱”。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上级曾命他为一强势的省委书记写文章,他断然拒绝。后来他写了一篇随笔,追述此事,题目是:《莫为腐败当保镖》,北京的老诗人
邵燕祥读后来函,称其文中有骨。
山壁是真正的
尧山之子,永不丢弃其草根本色。他从不追求吃喝穿戴,也不奢求什么名车豪宅,布衣粗饭,我行我素。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上衣经常系错了纽扣,夏天在办公室午睡,就见他枕着书本,盖着报纸,打着呼噜,这已在友人中传为佳话。山壁天性聪慧,不善言辞,但喜唱京剧青衣旦角,他说自己爱唱不爱说,他的一曲《
苏三起解》,能让所有的听众为之倾倒。
尧山壁,一位跋山涉水、吃苦耐劳的文学的三峰骆驼,一峰为诗歌、一峰为散文、一峰为评论。他总是永不停歇地奔波着,探寻着。头上,高悬着一轮文学的
太阳,很远,就能听见他踢踢踏踏的脚步声。他的身边,闪耀着五色的
尧山的
彩石……
作品全集
(一)诗集
1、《山水新歌》
2、《渡江曲》
3、《金翅歌》
4、《烽烟·青山》
5、《我的北方》
6、《春的雕像》
7、《尧山壁抒情诗选》
8、《绿荫花红》等
(二)散文集
1、《母亲的河》
2、《访苏手记》
3、《山水风流》
6、《域外游记》
7、《父母天地心》
8、《百姓旧事》
9、《流失的岁月》等
(三)评论集
《带露赏花》
(四)剧本
1、《掏鸡》
2、《小白菜》
获奖情况
2、诗《理想,绝不待业》获1982年
河北省文艺评奖优秀作品奖
3、《尧山壁抒情诗选》获河北省第五届文艺振兴奖
4、散文《理发的悲喜剧》获河北省第二届文艺振兴奖
5、《母亲的河》获河北省散文名作奖
6、《
漫游美利坚》获中国首届旅游文学优秀作品特别奖
7、《父母天地心》获河北文艺振兴奖
8、《河北新时期文学》丛书(主编)获1991年
庄重文文学奖教科书
散文《壶口瀑布》收录语文(鄂教版)六年级课本
人物佚事
尧山壁的真名叫秦陶彬。由于尧山壁经常自己叫自己的笔名,故而自己的真名叫什么,尧山壁经常忘却了。以致有一天,一位熟悉尧山壁的同事大喊:“秦陶彬!”尧山壁居然无动于终,一点都不知道别人在喊叫自己。以致那位熟悉尧山壁的人换喊“尧山壁”!尧山壁回过头来,并且在别人的质问声中才知道那个叫秦陶彬的就是自己.虽然身份证和工作证上都是秦陶彬.
尧山壁是一个烈士的儿子,父亲牺牲时尧山壁才生下十四天。
尧山壁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为了尧山壁,美丽的母亲没有再嫁,一个人将尧山壁带大,这使得高高大大的尧山壁有一种特别的多愁善感,也使得尧山壁写出的散文总也是特别感人。
尧山壁总说他和佛有缘。这不仅是因为他的长得像活佛,且有佛的大手,有佛的大脚,有佛的手纹--断掌,还缘于小时候尧山壁并不聪明,不论家长和老师给尧山壁教什么,尧山壁都是糊里糊涂的,前面念后面忘。
大概是尧山壁十二岁那一年,尧山壁到
隆尧县寺院中玩,眼睛看着大佛,没注意脚下的高门坎,结果是一个马趴摔向在大佛。这一跤给尧山壁的头上一个留了一个大伤疤。
可是真是怪,从摔了那一跤,尧山壁就变得特别聪明起来。尧山壁再也不是那个前面学后面忘的的傻娃儿了,学习成绩一下子跃到前几名。这事儿,别说尧山壁的母亲说怪,就连老师同学,都说怪。
报纸选摘
人物众多尽风流
----读尧山壁《流失的岁月》
“人物众多尽风流,英朵朵俱辉煌”。这就是我读尧山壁散文集《流失的岁月》(
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感觉。这部书记录了众多现实中的人物,描绘了上世纪中叶国内种种生活风貌。人物性格、命运各具特色,生活场景栩栩如生,语言简洁流畅,刻画到位传神。读来,就如一幅现实版的《
清明上河图》,一下子就把我深深带入了上世纪中叶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
《流失的岁月》共分四辑:“作家的命运”“艺术家的悲喜剧”“劳模的道路”“庶民的浪漫”,共计105篇。书中涉及的人物不仅有作者自己的亲人,身边熟悉的作家、艺术家,还有工人、农民、企业家等等。
“文革”前的
河北省,十足文学强省,出过很多著名作家,如诗人田间、《
红旗谱》作者
梁斌、《
烈火金刚》作者
刘流、英年早逝的
贾大山等,书中俱有介绍。
《方纪回乡》一章,写《挥手之间》的作者方纪,“文革”中因文获罪,遭受磨难,但他刚直不阿,在得知“四人帮”倒台的消息后,竟因兴奋过度而去世。书中记录仁厚的作家
张峻,热心扶持其他作家,对伤害过自己的人也宽宏大度。一些外省著名作家,如“
山药蛋派”代表人物
赵树理,尧山壁也曾以“外调者”的身份亲自接触过。而对于马胜利这样毁誉参半的风云人物,尧山壁也有交往。他把马胜利归入到“劳模的道路”这一辑,记录了马胜利曾经的辉煌,也客观扼要地分析了马胜利失败的原因。
《流失的岁月》还用相当的笔墨描绘了上世纪中叶国内城乡的民俗风情。比如《白菜情节》中有这样的描述:“冬储白菜是居家过日子一件大事……每年下了霜,农民出菜,大车小辆往城里送……家家车驮人推往家拉。大街小巷,家里院里,白菜堆积如山,真是白菜的节日……”“哪一年白菜歉收,居民便着了急,起早贪黑排队抢购;哪一年丰收了,蔬菜公司便跑断了腿,上门动员买‘爱国菜’。”
本书文字浅显易懂,但史料丰厚扎实。如《千古疑案》《舅舅》等文中出现的“顺直省委”一词,我后来查阅资料方知无讹:“顺直”是一个历史地名,大致相当于今天的
河北省和
天津市、北京一省两市的区域,
清代在此设立了直隶省和顺天府,此后人们就用“顺直”来称呼这一带。上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也曾于此建立“顺直省委”。
书中的每篇文章均为千字左右,人物写作手法多用白描。千字即可将一个有复杂经历的形象勾勒出来,即使是记述一些重大事件,也以平实简约的文字表达。书中所写的人和事,基本上都是作者亲历亲见,兼具文学性和史料性,堪称“信史”。放下《流失的岁月》,书中一篇篇纪实散文仿佛构成了一幅上世纪中叶的中国风情画,仍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回放。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2016.4.5 作者:武瑞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