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协万,字楚禅,号邦和,湖南
长沙市人,一八八一年十二月十六日(清光绪七年十一月初三)出生在长沙城外卯田柳家塘。祖父宁晓军是自耕农,有薄田数亩,医生勤俭谨慎,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父亲六岁上私塾读经史。十二岁时,祖父坚持让他去学裁缝,与父亲的志向格格不入,父亲便依然离家出走,投奔到长沙名师清道方丈门下,出家当了和尚,这就是"楚禅"一名的来历。清道方丈见他寡言多思,勤奋好学,聪敏过人,有意栽培他,不久,便将他推荐给长沙学者周道愚先生当学生。经过周先生几年的谆谆教诲,父亲打下了坚实的学业基础,一八九七年(
光绪二十三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在这里接触了新学。父亲常与一些进步青年共同议论时政,对于
清代政府的腐败卖国,产生强烈的不满。
书院毕业后,他在
长沙市当过教员。这期间,父亲结识了兼士、洞初①等有志之士,拜民主革命思想家
章太炎先生为师,参与了革命思想的宣传活动,并与
宋教仁结为好友。他在一九一四年撰著《留英政治谭》一书的自序中写道:"盖余 著敬告中国青年,吾师章太炎先生有鉴正批评之助。亡友宋教仁先生有校正忠告之助。去秋著《西征纪事》,
蔡元培先生鉴正全稿,指正数条。今年著《留英政治谭》,龙研仙先生亦鉴正全稿,指正数条。是皆不可默然而不鸣谢者。
在此期间,湖南革命运动方兴未艾,全国各地相继成立革命组织。一九○四年
黄兴、宋教仁在
湖南省创立了
华兴会,父亲是最早参加华兴会的会员之一。第二年,即一九○五年,孙中山先生在日本组织
中国同盟会,并相邀有志之士前往。同年八月,父亲经
宋教仁引荐被邀赴日,参加了中国同盟会。这是父亲第一次东渡。他看到
明治维新后的
日本后,更增强了革命中华的信念。不久,父亲受同盟会的委派,和兼士等一批盟友返回
长沙市,开展湖南同盟会的组织工作,并积极准备武装起义。一九○六年十二月为配合著名的
萍浏醴起义,父亲奉命去
岳阳市。不料起义被
清朝发觉,遭到挫败。父亲被列入捉拿之列,幸亏清军军统饶恕斋与父亲素为相识,私下告知,父亲及时逃走,才免遭残害。②父亲被迫第二次东渡日本,时值一九○七年。在日本,父亲一面从事革命活动,一面进江户政法学院攻修法律。
一九○九年父亲在日本与杨育英女士结婚。杨女士是一位学识渊博、颇有见地的知识妇女,长期伴随父亲从事革命与学术活动,在事业上曾给予父亲很大的支持帮助,不幸于一九二四年病逝。
一九一一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革命重心向长江流域转移。七月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领导沿江各省革命活动,并积极准备举义。九月,
湖北省新军各标、营代表在武汉抱冰堂聚会,代表中有
彭楚藩、
徐万年、
熊秉坤等,决定
中秋节之后起义。为策应起义,
黄兴、宋较仁等召集旅外同盟会盟友回国,父亲应召回国,奔赴革命前线。
正当革命党人积极积蓄力量准备举义之时,
清朝已有所察觉,加紧镇压。这时,
武汉市的机关又不慎失事,革命党人决定提前起义。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夜,武昌新军工程第八营首先行动,
辛亥革命爆发了。父亲有幸参加了这次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