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光琰(1920年9月15日—1968年12月11日),出生于日本,祖籍
琅岐岛。是一位中国物理化学家。
萧光琰9岁就掌握中、日、英三种语言,12岁进入日本最顶尖中学。初中毕业时以最高分考入美国坡蒙那大学。1942年,萧光琰从美国坡摩那大学化学系毕业,1945获
芝加哥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研究员、
埃克森美孚研究化学师。1951年他辗转回到中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石油研究所、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是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石油化学研究的科学家之一。1961年,萧光琰兼任青岛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开发出了生物催化技术。1964年,萧光琰发明了一种超高转化率的催化剂。1968年12月11日,肖光琰不幸去世,享年48岁。
萧光琰连续4年摘得了具有高度荣誉象征的“美国石油金质奖章”。萧光琰曾任政协辽宁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大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从事石油炼制、
催化等领域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9篇,获多项国家、
中国科学院及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
萧光琰,1920年9月15日出生于
日本,祖籍
琅岐岛。萧光琰小时候绝顶聪明,9岁就掌握中、日、英三种语言,12岁进入日本最顶尖中学,成绩依然名列第一,后移居美国,初中毕业时,萧光琰因为战乱没有上
高中,但是仍然以最高分考入美国坡蒙那大学。1942年,萧光琰从美国坡摩那大学化学系毕业,1946年在美国
芝加哥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研究员、
埃克森美孚研究化学师。
1949年,
新中国成立,萧光琰向中国寄来一封信,询问祖国目前需要哪些石油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在收到答复后 ,他舍弃自己的爱好,买翻印机,收集他认为祖国需要的资料。而这些资料,就是日后奠定了中国石油工业基础的最宝贵的那部分资料。1950年11月,他启程回国,却被美国以“掌握国家机密”为由禁止他出境。他不顾生命安危辗转回了中国。
萧光琰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回国的爱国学者,1951年受聘为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历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第一、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课题组长,催化应用研究室主任;曾任政协辽宁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大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从事石油炼制、
催化等领域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9篇,获多项国家、
中国科学院及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
1961年,萧光琰还主动兼任青岛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在那里开发出了一项超越时代的技术——生物催化技术。1964年,中国
大庆油田,制取
航空煤油和低凝柴油的过程中又遇到了重大困难。萧光琰又发明了一种超高转化率的催化剂,完美解决了问题。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萧光琰在1968年的“
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被关押,在连续残酷殴打后于1968年12月11日自杀身亡,享年48岁。他的妻子、美籍华人甄素辉,和15岁的女儿萧络连一起自杀。
萧光琰共发表学术论文29篇,获多项国家、
中国科学院及
辽宁省科学技术奖励。他主张发展铂重整技术,用这个技术建成的大型工业生产装置成为了当时中国最重大的五项科技突破之一,在中国国内首次开展催化裂化用天然
白土评价研究,承担了国家当时急需的“
大庆市中油加氢裂化制取
航空煤油和低凝柴油”任务,开展了页岩油催化裂化研究、硅铝裂化催化剂研究和金属(电子)酸性催化剂双重性研究等工作,为催化研究的发展和在国际
催化领域的影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0年9月15日,“纪念肖光琰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交流中心举行。所长刘中民、党委书记王华、所离退休老同志、部分科研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出席了纪念活动。这场以座谈会形式举行的纪念活动,表达了大家对肖光琰先生无限的缅怀和追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