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山歌,是流行于
广东省梅州市境内(
梅江区、
梅县区、
兴宁市、
五华县、
丰顺县、
大埔县、
平远县、
蕉岭县2区1市5县)的
民俗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乡土生活气息浓郁。
2006年5月20日,梅州客家山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Ⅱ-11。
历史渊源
山歌,即民歌中之一种。据史料记载,
唐朝始有山歌之称,而
梅州市民间流传的歌仙“
刘三姐的故事"也发生在唐代神龙年间,可知客家山歌之盛行,正是其时。客家山歌深受春秋末年成集的《
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影响,后随客家人的迁徙,受、瑶等土著人的歌谣的影响。梅州客家山歌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
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
基本特征
腔调
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
梅州市各县歌腔甚多,但仍以梅县松口山歌著称。松口山歌从整体而言,比较抒情、优美,其歌腔圆润,委婉迤逦,情深意美。当然,也有表现轻快和潇洒的歌腔。除了松口山歌外,
蕉岭县的长潭山歌,旋律优美,起伏跌宕,连绵悦耳,格调清新,节奏鲜明,腔多字少,听来亲切感人。
歌词
梅州客家山歌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内容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其他生活歌和儿歌等,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
曲体结构
梅州客家山歌上承《
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格,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常用“重章叠句”和“比喻”、“双关”的形式,每首4句,每句7字。第一、二、四句末押韵,多用平声韵,字句平仄也较讲究,以客家口语文字组词,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琅琅上口。
梅州客家山歌一般为乐段结构,这大概与山歌的歌词有关,比较典型的是由两个乐句或四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结构,而五句体山歌(少见)往往是由某些乐句做了变化重复,或重复最后一句,使四句乐段扩展为五句乐段,像散板式“叠字山歌”,由于结构自由,类似说话,是随着内容和情绪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节奏
梅州客家山歌的节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有规整匀称的节奏,也有长短相交的节奏;有前紧后松的节奏,也有前松后紧的节奏;有舒展缓慢的节奏,也有流畅潇洒的节奏;有步步紧逼的节奏,也有连续切分的节奏。总之,各种不同的节奏,往往表达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情感。总体来说,节奏比较规整、匀称的山歌,唱来有轻松明快之感,这类山歌各地都有;而速度一般比较缓慢,曲调优美婉转,在曲调进行中经常出现切分节奏、任意延长和插人装饰音,这类山歌比较典型,一般多用以抒发感情和刻画内心世界,如表达“离别”、“恋情”等主题。抒情山歌在各地也有流传,但
梅县区的松口山歌中有比较典型的表现。
节拍
梅州客家山歌中运用的节拍是多种多样的,但用得最多的是2/4和4/4拍子,其次是3/4、3/8、4/8、5/8、6/8、1/4等拍子。除上述常见的几种节拍之外,还有“叠字山歌”和“山歌快板”。“叠字山歌”的节拍自由,类似说话,属于散板。“叠字山歌”的叙事生动,表达内容也极为深刻,可以说在山歌中非常有特色。“山歌快板"是
新中国成立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种,主要吸收了戏曲的流水板,它将悠长的山歌节奏进行压缩,并且去掉一些装饰音,使它变得简朴、明快,有利于表现那种欢乐、愉快和激动的情绪,这类山歌的节奏紧迫。
音阶调式
梅州客家山歌的音阶结构,分为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四声音阶和三声音阶等各种形式,其中六声音阶较少见,在
五华县,三声音阶比较常见。从调式上来看,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俱全。从收集到的材料来看,主要是羽调式,其次是徵调式,而其他宫、商、角调式,相对来说较少。从调式分布来看,各种调式的发展和分布情况是不平衡的。“羽”调式在整个梅州地区较为普遍,“徵”调式则多见于
丰顺县、
大埔县等县,“宫"调式在大埔县等地的山歌中可见到,“商”调式只有在丰顺县的潘田山歌中可见,而“角”调式则更罕见。
“羽”调式的旋律,往往是强调“羽”、“宫”、“商”音在旋律中的意义和作用。而“徵”调式的旋律,有的强调“徵”、“商”、“宫”音在旋律中的作用,但也有强调“徵”、“羽”、“宫”音在旋律中的作用。
旋律进行
梅州客家山歌的旋律进行,一般以级进为主,也有跳进,常见的有三度、四度;其他像五度、六度、七度、八度等则比较少见。而在羽调式的旋律中,往往是强调羽音、宫音和商音在旋律中的意义和作用,如羽——宫——商,这类山歌很多。
代表作品
梅州客家山歌的代表作品有:《送人离别水东西》《桃花开来李花开》《噢嗨》《有好山歌溜等来》《客家山歌特出名》《唱出心头快乐来》《万紫千红百花园》《梅县唱到北京城》《长潭行出公王陂》《乌乌赤赤还较甜》《唱歌要上石马峰》。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梅州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民俗音乐、民间文学的瑰宝。它对于文学艺术、
社会学、
历史学、语言学、
民俗学、
宗教学、客家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晚清
黄遵宪、
屈大均和当代
钟敬文等学者都曾对梅州客家山歌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传承现状
梅州客家山歌历来由民间口头传承。现在,唱山歌的队伍严重老化,不少优秀山歌手相继去世,青少年已不喜欢唱山歌、听山歌,山歌演唱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情况日趋严重。抢救和保护梅州客家山歌,对于保存客家文化、丰富中华文化、丰富客家人的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人物
汤明哲,男,1934年10月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梅州客家山歌代表性
传承人。
余耀南,男,汉族,1938年生,
大埔县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梅州客家山歌代表性传承人。1958年至1964年分别为大埔县歌剧团、大埔三人曲艺队和大埔文宣一队演员。1971年至1978年任大埔县文化馆副馆长、县文联副主席、市政协委员以及省曲协理事,1998年退休。1990年被评为“梅州山歌大师”。代表作品有:《豆腐夫妻》《老情》等。
保护措施
新中国成立以来,梅州客家山歌得到政府的重视与扶持,每年
中秋节被定为“山歌节”,开展赛歌、斗歌、山歌擂台等活动。每届山歌节,都有众多的海内外乡亲回来观摩。
梅州市文化馆除了以文字和音像的形式完善客家山歌资料库,还借助山歌擂台赛、群星大舞台大家乐、文艺汇演等展示平台活跃客家山歌,组织山歌进校园、幼苗培训班等课程助力梅州客家山歌活态保护和有效传承。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梅州市文化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梅州客家山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创新山歌
2017年来自广东梅州的客家三宝团队,多次登上
中国中央电视台、
广东卫视、
山西广播电视台等平台,他们在节目录制中演唱了用传统客家山歌、客家童谣改编、重新创作的客家新山歌《客家山歌刮出名》、《排排坐唱山歌》、《
月光光秀才郎》等,一首首客家新音乐、客家童谣为推动客家文化、客家音乐、客家童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宣传、推动效应。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与央视名嘴董卿老师、
刘刚、路遥等著名人亲切互动,让大家更了解了客家文化跟客家山歌。
社会影响
重要作品
2016年5月14日,青年歌手巫妃梅的首张客家山歌演唱专辑《琴江梅子》在深圳市民中心发布。
所获荣誉
2019年6月8日,在2019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非遗宣传展示
广州市主会场活动上,梅州客家山歌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
衍生作品
2013年1月3日,由
广东省文化厅出品、广东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的《广东客家山歌大典》正式上市。
2018年7月20日,由梅州市文化馆和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编印、客家文化研究学者胡希张编写的《客家山歌歌词大全》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