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
希腊语:τὰ μετὰ τὰ φυσικά;拉丁语:Metaphysica)是古希腊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之一,创作于公元前4世纪。这本书共14卷,集为1册,探讨了哲学对象和研究范围,对一些哲学术语做了释义,分析批判了以前的哲学家思想,重点批判了
柏拉图的理念论,阐明了作者的实体、质料和形式等理论。《形而上学》奠定了亚里士多德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使“形而上学”这个名词成为哲学上的一个含义丰富的专有名词。该书阐发了一种学说,有时称为智慧,有时称为“第一哲学”,其任务是描述实在的最普遍、最抽象的特征,以及普遍有效的原则。它是处理抽象主题的各种文本的汇编,特别是存在、各种因果关系、形式和物质、数学对象的存在和
宇宙。《形而上学》是
西方哲学分支即形而上学的首批主要著作之一,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书的第1、2卷回顾了以前的哲学家关于世界本源问题的看法,指出探究事物存在和发展原因的重要性。第3、4、6卷主要讨论哲学研究的方向以及科学分类的原则,提出了关于哲学研究的问题。第5卷对30个哲学术语分别列出了定义及内容。
第7卷解释了实体学说。第8、9卷提出了实体的意义,讨论了质料和形式、潜能和现实的范畴及其辩证关系。第10卷介绍整体、连接、同一以及相关概念。第11卷对该书的前部分进行了简单的概括。第12卷讲了
宇宙的总因,提出了
神学思想。第13、14卷集中批评了数论派和理念论。
公元前335年前后,希腊城在
马其顿王国的统治下,社会阶级矛盾逐步加深,人民贫富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各城邦中有越来越多的自由民众对奴隶主的统治感到不满。希腊城邦的思想界也产生了激烈的哲学和
意识形态的冲突,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不断深化。
亚里士多德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哲学深入研究,创作出了《形而上学》。该书由公元前1世纪吕克昂学园的继承人安德罗尼柯整理出版。
在这本书中,亚里士多德主要考虑了两个问题:其一,一门最高的形而上学是可能的吗?其二,是不是正像有可感觉的实体一样也有不可感觉的实体呢?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两条证明的基础原则,即矛盾律和排中律。
接着,亚里士多德开始讨论实在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或形式不是本体。事物的存在有不同的方式,例如运动、运动员都可以被称作“健康”,但方式完全不同。“所有被称作健康的事物都与健康有关,有些是保持它的,有些是产生它的,有些是健康的迹象,有些是健康的接受者”,本体是基本的存在,研究“存在之为存在的一般科学”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与特殊事物无关,它研究的主题是所有事物。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研究了本体之后,才能回答“存在是什么”这个问题。他认为,本体是纯粹的或终极的主词,例如,在句子“白足颜色”中,主语是“白”,而谓词是“是颜色”。但在句子“什么是白的”中,“白”又作为谓词存在,所以“白”不是纯粹的主同,因此不是本体。他认为,只有种才有本质,并且有本体也有种。例如,人这个种具有真正的本质,人是理性的动物就是它的本质。但是,一个哲学家就不是种。因为哲学家可能碰巧做哲学家这个行当,所以人是一个种,因此不是主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所有本体都具有变化性,那么所有事物都具有变化性。但是,时间和运动是不能既存在又停止存在的,这说明,存在某些东西是永远不变的,因此,他认为,
宇宙中存在着不变的推动者,也就是
雅威或神。
《形而上学》是对
泰勒斯以来的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历史性总结,它被誉为世界第一部哲学教科书。它创立了以
本体论、四因论、潜能和现实为中心的哲学体系。在教会
神学中,《形而上学》和亚里士多德其他著作的绝对权威,仅次于《圣经》。
亚里士多德(约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年),古希腊人,古代先哲,世界古代史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卡尔·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他因作品《形而上学》荣获“哲学家之王”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