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泥厂位于
栖霞区栖霞街道,始建于1934年,原名江南水泥
Inc.栖霞工厂。这座
水泥厂隶属于唐山
启新洋灰公司,距离南京市区22公里,交通便利,拥有公路与
上海—霍尔果斯公路相连,以及3.7公里
铁路专用线的
沪宁铁路接轨,距离
长江1公里,设有万吨级泊位和年输出量30万吨的散装水泥码头。江南水泥厂拥有自己的
碳酸钙矿和粘土矿,自行开采。2012年,江南水泥厂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月,该厂入选
中原地区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
20世纪60年代,该厂实现厂区物料系统卸、装、运和矿山开采、运输
机械化;70年代,该厂建成自行设计、制造台时产量27吨的3号湿法长窑,新建年产能力90万吨的茨山石灰石矿;80年代,该厂建成30万吨散装水泥装运码头,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扩建工程,该厂年产水泥能力已达55万吨。
民国24年(1935年),江南水泥厂由唐山
启新洋灰公司股东集资创办,原名江南水泥
Inc.栖霞工厂,采用从丹麦史密斯公司购进年共产水泥20万吨的二条湿法回转窑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0万吨。
民国26年(1937年)11月,刚刚建成的江南水泥厂完成了第一次空载试机。但一天后,日军在
杭州湾登陆,侵略者铁蹄已近在咫尺。工厂主要负责人陈范有找到德国人
卡尔·京特和丹麦人
伯恩哈尔·辛德贝格,发出护厂邀约。卡尔·京特和辛德贝格抵达时,日军已开始对南京城狂轰滥炸。为让
水泥厂免遭日军占领,他们组织留守人员在工厂前、后大门处,挂起
德国和
丹麦的国旗,并在工厂大门口竖起了“德、丹合营江南水泥厂”的牌子。
民国36年(1947年),江南水泥
Inc.再筹资金重建,终因输电工程拖延,安装就绪的设备迟迟无法试车。
1987年,国家用于该厂改、扩建项目的投资累计7600余万元,对原设备、工艺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国家批准建设
日产汽车公司4000吨
水泥熟料窑外分解生产线。
江南水泥厂的主要遗存包括16栋民国时期的建筑,如昆德旧居、小黄楼、甲乙丙丁住宅等;建厂初期的水泥
转床窑、栈房、筒仓;窄轨火车和职工生活区等。
江南
水泥厂在1934年建成时,是国内规模最大,设备和工艺最先进的水泥厂之一。1937年
南京大屠杀期间,德国人
卡尔·京特和
丹麦工程师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在此保护了3万多名中国难民,成为了抗战历史的重要见证。这些历史事件和工厂的
工业遗产价值,使江南水泥厂成为了
中原地区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