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泥厂
1934年建于江苏南京的水泥厂
江南水泥厂位于栖霞区栖霞街道,始建于1934年,原名江南水泥Inc.栖霞工厂。这座水泥厂隶属于唐山启新洋灰公司,距离南京市区22公里,交通便利,拥有公路与上海—霍尔果斯公路相连,以及3.7公里铁路专用线沪宁铁路接轨,距离长江1公里,设有万吨级泊位和年输出量30万吨的散装水泥码头。江南水泥厂拥有自己的碳酸钙矿和粘土矿,自行开采。2012年,江南水泥厂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1月,该厂入选中原地区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名单。
20世纪60年代,该厂实现厂区物料系统卸、装、运和矿山开采、运输机械化;70年代,该厂建成自行设计、制造台时产量27吨的3号湿法长窑,新建年产能力90万吨的茨山石灰石矿;80年代,该厂建成30万吨散装水泥装运码头,经过一系列的改造、扩建工程,该厂年产水泥能力已达55万吨。
历史沿革
1934年,江南水泥厂是国内规模最大,设备和工艺最先进的水泥厂
民国24年(1935年),江南水泥厂由唐山启新洋灰公司股东集资创办,原名江南水泥Inc.栖霞工厂,采用从丹麦史密斯公司购进年共产水泥20万吨的二条湿法回转窑生产线,年生产能力20万吨。
民国26年(1937年)11月,刚刚建成的江南水泥厂完成了第一次空载试机。但一天后,日军在杭州湾登陆,侵略者铁蹄已近在咫尺。工厂主要负责人陈范有找到德国人卡尔·京特和丹麦人伯恩哈尔·辛德贝格,发出护厂邀约。卡尔·京特和辛德贝格抵达时,日军已开始对南京城狂轰滥炸。为让水泥厂免遭日军占领,他们组织留守人员在工厂前、后大门处,挂起德国丹麦的国旗,并在工厂大门口竖起了“德、丹合营江南水泥厂”的牌子。
民国26年(1937年)12月,卡尔·京特与辛德贝格在江南水泥厂建立起了难民营,救助了成千上万的难民。
民国32年(1943年),日军强行将窑、磨主机及附属设备全部拆除,运往山东张店改制铝厂。
民国36年(1947年),江南水泥Inc.再筹资金重建,终因输电工程拖延,安装就绪的设备迟迟无法试车。
民国37年(194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迅速组织力量架通宁栖第一条高压输电线路。
1950年9月,正式开工生产,结束了16年的建厂历程。
1953年,水泥产量超过年产能力20万吨。
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简称公私合营江南水泥厂。
1966年,私股定息终止,并改名为“红旗水泥厂”。
1972年,恢复江南水泥厂名称。
1985年,水泥产量57.2万吨,创历史最好记录。
1987年,国家用于该厂改、扩建项目的投资累计7600余万元,对原设备、工艺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建。国家批准建设日产汽车公司4000吨水泥熟料窑外分解生产线。
2012年,江南水泥厂旧址被公布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江南水泥厂厂址被列入中原地区首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2020年3月30日,江南水泥厂开始实施修缮工作;同年8月底,第一期修缮保养工程全部完成;同年10月14日,通过了南京市文物局的检查验收。
主要遗存
江南水泥厂的主要遗存包括16栋民国时期的建筑,如昆德旧居、小黄楼、甲乙丙丁住宅等;建厂初期的水泥转床窑、栈房、筒仓;窄轨火车和职工生活区等。
入选理由
江南水泥厂在1934年建成时,是国内规模最大,设备和工艺最先进的水泥厂之一。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德国人卡尔·京特丹麦工程师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在此保护了3万多名中国难民,成为了抗战历史的重要见证。这些历史事件和工厂的工业遗产价值,使江南水泥厂成为了中原地区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主要遗存
入选理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