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号
运载火箭是
苏联发射世界上
卫星一号用的运载火箭,其基础级是世界上迄今发射次数最多的一种基础级运载火箭。该火箭由前苏联在
谢尔盖·科罗廖夫领导下设计研制的
洲际弹道导弹P-7基础上改装而来。
1957年10月4日,卫星号运载火箭搭载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一号)成功发射,将卫星一号成功送入
近地轨道。卫星号运载火箭只进行了3次发射。此后,它作为前苏联“东方号系列运载火箭”的基础级继续使用。
概述
“卫星号”
运载火箭是
苏联发射世界上
卫星一号用的运载火箭,其基础级是世界上迄今发射次数最多的一种基础级运载火箭。“卫星号”运载火箭为前苏联航天运载火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7年10月4日,“
卫星号”运载火箭进行首次发射,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一号)送入轨道,开创了人类征服空间的新纪元。
“卫星号”运载火箭是苏联在第一种
洲际弹道导弹P-7(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编号SS-6,警棍—Sapwood)的基础上改装而成的第一种航天运载火箭。在著名的总设计师
谢尔盖·科罗廖夫(1907~1966)领导下,从1954年开始,
苏联集中力量突击研制P-7洲际弹道导弹。1957年8月21日,P-7首次完成全程飞行试验。仅仅6周之后就用一枚P-7改装的“
卫星号”
运载火箭把一颗简易卫星(
卫星一号)射入
近地轨道。此后又在1957年11月3日发射了卫星二号(Sputnik 2),1958年5月15日发射了卫星3号。3枚“卫星号”火箭都是从
咸海附近的
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的。3颗卫星都是科学研究卫星,质量分别为83.6kg、508kg和1327kg。
“卫星号”运载火箭只进行了3次发射。此后,它作为
苏联“东方号系列运载火箭”的基础级被继续使用。
主要技术性能
卫星号运载火箭为一级火箭加上4枚助推器,全长29.167m,底部最大直径10.3m,起飞质量267.3t,起飞推力3904.4kN,推重比为1.49,其
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327kg。
单枚助推器全长19.8m,直径2.68m,起飞质量为42.5t,结构质量3.5t,
推进剂质量39t,采用RD-107
发动机,每台发动机有4个主推力室和2个游动推力室,推进剂为液氧/
煤油,
海平面推力821kN,主机海平面比冲2452.5N·s/kg,游机为2442N·s/kg,工作时间120s。
一子级级长28.75m,直径2.95m,起飞质量95.7t,结构质量7.2t,推进剂质量88.5t,采用RD-108发动机,推进剂同助推器,海平面总推力额定值为722.3kN,对应减额值为620.3kN,真空总推力912.3kN,真空比冲3021.5N·s/kg,工作时间300s。
另外整流罩长度1.2m,直径3m,质量约为0.3t。
总体布局
“
卫星号”
运载火箭由芯级(一子级)、4枚侧挂助推器和整流罩组成。芯级装1台RD-108
液态火箭发动机,4枚侧挂助推器各装1台RD-107液体火箭发动机。RD-108有4个主推力室和4个游动推力室,RD-107有4个主推力室和2个游动推力室。起飞时,20个主推力室和12个游动推力室同时点火,从而避免了串联构型运载火箭所遇到的二子级高空点火难题。另外,并联构型还大大降低了火箭总高度,减少了火箭在发射台上和在飞行中对风载的敏感性。
4枚圆锥形助推器对称地配置在棒锤形中央芯级的周围。各助推器和芯级都有独立的推进系统,相互间没有液压和气动管路相连,只保持电路连接。各助推器通过上、下两端的承力结构和芯级相连。上端承力结构是固定在芯级液氧箱承力框的4个支座。各侧挂助推器顶部的球头直接插入此支座的球碗内,用来传递助推器的横向和纵向载荷。下端承力结构是一个装有爆炸分离机构的管形杆件装置和捆绑卡,用来传递助推器的横向载荷。
各助推器尾段上装一个翼展约0.9m的三角形稳定尾翼,用来改善火箭的稳定性。
飞行记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