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鳄属(Saurosuchus)是一种已灭绝的主龙类,属于
劳氏鳄目迅猛鳄科。是一种笨重的、地面行走的、四足的肉食动物,很可能是伊斯奇瓜拉斯托组中的顶级捕食者。与蜥鳄属同时代生活的动物包括许多非恐龙四足动物和基础
恐龙形类。如同其他劳氏鳄目动物,蜥鳄以完全直立的四肢行走,并可能以埋伏方式攻击猎物,包括
埃雷拉龙或较小的
始盗龙属等恐龙。生活在
三叠纪晚期的
南美洲,蜥鳄是当时环境中的主要捕食者,体型庞大,身长约6到9米,是除了
法索拉鳄以外的最大型劳氏鳄类。
蜥鳄属的化石包括至少七个部分身体骨骼,由古生物学家
阿尔弗雷德·罗默在1950年代到1960年代挖掘出土。化石被发现于
阿根廷的伊斯基瓜拉斯托组(Ischigualasto Formation)
地层,相当于三叠纪晚期。
正模标本包含一个完整但挤压变形的头颅骨、树节背锥、背部的鳞甲(皮内成骨)、部分骨盆,以及颈椎、肩骨、后肢骨头、尾椎。
模式种是伽利略蜥鳄(S. galilei),由奥斯瓦尔多·雷格在1959年命名,属名在
古希腊文意味着“蜥蜴鳄鱼”。模式标本PVL 206于1957年由加利略·J·斯卡利亚和利奥卡迪奥·索里亚发现,并向发掘和准备模式标本的斯卡利亚致敬。除了模式标本,还有PVL 2198、PVL 2557、PVL 2472和PVL 2267等多个标本,以及未成年标本PVSJ 32。
蜥鳄属是体型最大的
劳氏鳄目动物之一,根据不完整化石,研究人员估计蜥鳄的完整身长约5.5到7米(18-23英尺),体重超过590公斤(1300磅)。头颅骨上下高、左右较扁平,具有大型的弯曲牙齿,带有锯齿状边缘。头颅骨后段较宽,眼睛之前的段落狭窄。上颌、颅顶有多个凹痕、凹处,这是其他劳氏鳄类所没有的特征。头颅骨上侧的额骨形成较厚的棱脊,位于
眼眶上方。
泪骨延伸出一个小型骨突,位置在眼眶前方;但泪骨小型骨突并没有接触到下方的
颧骨。头颅骨后段的上枕骨上侧形成一道棱脊,生前应该是强壮颈部韧带的附着处。颈椎短而粗壮,形成强健的颈部。背部中线排列着多排鳞甲(皮内成骨),两侧各有两排,呈叶状,排列紧密。
对蜥鳄属咬合力的分析表明,它的
下颚相对较弱,咬合力估计约为1015-1885牛顿,类似于现代真鳄的咬合力。
颅骨内部模型显示出嗅觉发育不良,而前庭叶相对较长,表明它更依赖嗅觉而不是视觉来追踪猎物。
蜥鳄属被认为是
鳄形超目的一员,但现在被认为是更基础的甲
鳄类的一部分。在2002年,美国
亚利桑那州的钦尔组(Chinle Formation)出土的一些化石,包含头颅骨碎片、个别的牙齿,当时被认为是属于蜥鳄的化石。数年后的研究,重新鉴定这些化石,质疑这些
北美洲化石是否属于蜥鳄,而认为应该是
劳氏鳄目的未确定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