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戈庄
隶属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注沟镇
位于高密市注沟镇东侧,平日公路北侧。东邻方市村,西靠注沟镇驻地,南连张戈庄村,北与水西村相邻。耕地面积3500亩,居民476户,1740人。以发展蔬菜种植、烟草种植、禽畜养殖加工为村庄经济发展的重点。戈庄村为清朝名相刘统勋和名书法家刘墉的故乡。
村庄历史
村庄名称来源已不可考。据村中长者口述,应为逄姓于明初迁移而得名。逄戈庄村,始于明初,兴盛于清朝。因逄戈庄村为清朝名相刘统勋和名书法家刘的故乡。
原逄戈庄村东西长900米,南北长600米。村四周有土围墙,四角有炮台,村外有护村河沟。村中是十字大街。村有四个大门,一个小南门。村内及村周边共有五个湾(即池塘)。村外向阳河绕村三面向西北流去。东西大街上有六棵明朝古槐树。南小门里有两棵明朝古桧松。刘墉自遣诗二第四句“老桧成双便作门”之句即指这两棵树。村东北角有后花园,花园内有人工河土山,村内外还有老龙窝、朝阳阁、枣瓤井、土龟和印月亭等景观。随着现在开发和村庄扩容,以上此景绝大多数已不存在。
村东侧有方市岭,岭上有距今2000多年的汉代顷王冢(又名秦王冢)和两个小妹冢,是清明节登高观景的好去处。
社会事业
全村共有476户,1740口人,3500亩耕地,固定资产186万元,拥有各种机械20余台(套),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第三产业发达,是潍坊市文明村。199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34元,集体收入40万元,其中第三产业收入25万元。逄戈庄村充分发挥西靠镇驻地,南临胶王公路的地理优势,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发展第三产业。村集体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建楼房3幢、房屋147间,开发建材、维修、饮食、加工等项目23个,年增加收入10万元。村办养猪场年出栏生猪3000头,获利30万元;全村个体私营业户68家,从业人员800人,经营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并制定完善了财产管理制度,配备了专职会计、出纳、物资保管员,建起了种子库、化肥农药库、车库、机械维修车间,妥善保管各项农用物资及设施,依靠集体的经济实力,为群众搞好社会化统一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注重搞好科技信息服务,村里建起150亩样板田,使科技示范服务先行一步,除在农田管理的关键环节利用印发资料、广播、录像等形式及时做好技术指导外,全村25名技术员承包地块,分片到人,科技推广深入,群众科学种田的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资料的供应主要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村里按“农户生产资料需求卡”记录的要求,兑现到户,杜绝了假冒伪劣、坑农害农现象的发生。村两委干部廉洁奉公,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各项工作一直名列全镇前茅。
刘墉纪念馆
刘墉纪念馆收藏400多幅书画
初到刘墉纪念馆,从门口看,除了挂着一块“清爱学园”外,很难辨认出这就是刘墉纪念馆,和旁边的居民房几乎相差无几。对于纪念馆的建设,刘鸿年是见证者其一,现如今,67岁的他负责纪念馆的管理工作。刘鸿年告诉记者,“刘墉纪念馆是我共同参与建设的,建完后我就负责纪念馆的维护管理工作,到今年已经5个年头了。”
步入刘墉纪念馆,记者发现展馆共分为三个展室。东边展室主要陈列刘统勋刘墉父子的资料,门口上方悬挂着康熙帝御赐地“清爱堂”匾额,屋内正中挂着刘统勋、刘墉二人的画像,墙上张挂着逄戈庄刘氏的谱系,展桌上摆着刘墉父子的书法作品和书信。西边是刘氏后裔书画展室。南屋陈列着刘剑初等人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复制的5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书画作品。刘鸿年告诉记者,“刘墉纪念馆现收藏了关于刘墉及其家族朋友的400多幅书画作品,许多资料非常珍贵,这里也成了高密市的一处文化教育阵地。
所获荣誉
2021年4月20日,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首批山东省景区化村庄。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村庄历史
社会事业
刘墉纪念馆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