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雄
张其雄
张其雄(1903年5月4日-1926年10月10日),原名张书,号书仓,化名石杰,湖北省广济(今武穴市)人。1921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积极参与反对军阀的政治斗争,得到董必武、李汉俊赏识并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参加平定广州商团叛乱战斗。同年张其雄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一期,任第一中队中共党小组长,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组织委员。1926年10月10日牺牲。
正文
人物经历
1903年5月4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儿时丧父,无昆季,母亲节衣缩食,把他抚育成人。11岁时就读于伯父的私塾。1918年秋考入广济县立梅川初级中学。受“五四”运动的影响,1920年与朱谟等人组织学生爱国会,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反帝反封建。他为爱国会写的誓言是:“国事苍茫,倭寇猖狂。铁血儿郎,要及时起,奋发图强;要阵前死,枪下倒,弹中亡。”并曾带领爱国会成员在梅川游行示威,组织学生痛打县知事张松溥,驱逐镇压学生运动的校长杨时若。
1921年秋,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积极投身于反对军阀的政治斗争,很快得到董必武、李汉俊的赏识,旋即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一面刻苦用功读书,一面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每逢星期天,同恽代英分途约集各校进步学生,至共进中学或中华附中,聆听董必武或李汉俊讲授《资本论》,并担任辅导。同时,在武昌抚院街广济学社主办武汉学生通讯社,常彻夜不眠,自己采访,自己撰稿,宣传革命道理,抨击时弊。嗣后,参加了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分部,负责工运。
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开始时,他日夜守在车站。“二七”惨案发生后,积极参加了“二七”善后工作。一方面为报刊撰写文章,揭露反动军阀肖耀南和警方屠杀工人的罪恶行径,一方面为高君宇和罗章龙汇编的《京汉工人流血记》组写文章。
1924年5月,中共汉口地委选送他赴广州市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在军校里,他严守纪律,刻苦学习,立志革命,他说:“吾至此,生命献于革命,胥当洒热血于帝国主义、军阀之前,慰国民之殷望而完吾辈之天职!”入军校不久,担任第一中队中共党小组长,是中共黄埔特别支部的主要成员之一。
1924年10月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1925年2月,随军校学生军,参加了讨伐叛军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任排长。在揭阳棉湖战斗中,他浴血奋战,左肩负伤不下战场。1925年3月,结束军校学习生活,被分配到教导团任连党代表,后调军事委员会任法规起草委员,起草了军事法规。
当时黄埔军校两种思想和势力的斗争十分激烈。张其雄参加以共产党人为核心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与以中国国民党反共分子为骨干的孙文主义学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张其雄站在斗争的前列,用犀利的文笔,在《青年军人》、《黄埔日刊》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对孙文主义学会的谬论和丑恶行径进行批驳和抨击。
1926年2月,蒋介石汪精卫亲启召集青年军人联合会、孙文主义学会联系会议。李之龙、王备、张其雄、周逸群代表青年军人联合会出席这次会议。会上,他们同孙文主义学会代表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有力地巩固了革命统一战线。
1926年7月,北伐开始,张其雄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军代表、政治部副主任兼秘书长,授少将军衔,10月10日,武昌城克,随军扼守武汉市,日夜奋战在前敌指挥部,因寝食失时,操劳过度,肺病猝发,吐血不止,经抢救无效病逝,为革命献出了壮丽的青春。
轶事典故
童年轶事
张其雄自幼便聪慧过人。其母亲常在灯下教导他识字,母亲所教的字,他都能牢记于心,毫无遗漏。十一岁时,他的伯父在村中设立私塾,母亲便送他入学,仅用三年时间,他就读完了《经》《史》《战国策》等书籍,并且大部分都能够背诵。他写作文章,构思新颖,行文流畅,一气呵成。对此,老师感到十分惊异,怀疑他抄袭,于是又出了《足民足食》这一题目,让他在桌前写作。他奋笔疾书,大约两个时辰,就交出了5000多字的答卷。老师阅读之后,连连称赞:“神童!神童!”并且提笔在他的名字——张书后面添加了一个“仓”字。从此,人们就习惯称呼他为“装书仓”。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正文
轶事典故
童年轶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