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文郁,(1890—1957) 字宗周,
山东省海阳县
西坊坞村人。自幼入私塾读书,后毕业于北平
朝阳大学法律系。时值国家多难之秋,1917年褚文郁赴
烟台市办《爱国报》,兼理律师业务。烟台律师公会曾在《
芝罘日报》撰文赞扬说:“渚文郁系我埠著名律师,精通法典,深受法界敬重”。
(1929年),烟台商会会长
澹台玉田,恃势强购海阳县步鹤村李鞠氏在烟房产。鞠氏不服,请褚文郁代办讼事。褚慨然出庭,依法辩护,使官司打赢。澹台玉田利用权势,不准全埠工商业者订阅《
爱国报》。褚文郁则利用报纸揭露商会丑闻。双方矛盾激化,经人调解,澹台玉田以红?字会长的名义,聘任褚文郁为烟台恤养院第二副院长,负责筹建。褚文郁将《爱国报》并入红?字会,改名为《
胶东半岛?报》,仍兼社长,同时结束了律师业务。
民国19年(1930年)2月,褚文郁、王盛开赴
北平市、
天津市等地考察学习。返烟后,在恤养院设孤儿、婴儿、妇、产妇四部,后增残废、老赢两部,分别恤养。民国21年(1932年),褚文郁在
烟台市集资1000元,协助海阳红卍字分会,在城里、发城、西坊坞办超三处红卍字会小学,贫家子弟免收学费。
时因民族工商业日益凋敝,劳动人民贫病交迫,恤养院的人数陡增至650名,经费困难。褚文郁亲自到
上海市、
大连市、
济南市等地募捐,不足一个月,募资1.1万
银元。“
七七事变”前,共募捐三次。
民国23年(1934年),褚文郁派人去北平香山慈幼院学习哺乳和护理方法,改善了收容条件,婴儿死亡率由40%下降到15%。民国25年(1936年),
嘉祥县等县500余名灾民逃荒到
海阳市。褚文郁闻讯后,在
烟台市集资1000元,劝募面粉100袋,赈济灾民。“七七事变”后,褚文郁卖地10亩,所得款项悉数献给二十九军
宋哲元部,慰问抗日伤残军人。民国27年(1938年),
日本侵略军侵占烟台前夕,恤养院的会计主任程宗禹、教员李炳令带领学生崔养收参加革命。临行前,程、李向褚文郁辞职。褚笑着说:“不要瞒我,我劝你们到
延安市去,路费不足,可发双薪。”遂多给一个月薪水,送他们上路。日军侵占烟台后,恤养院的经费来源枯竭,加之达出院年龄的孤儿谋生不易,他先后办起工厂、农场、牧场、果园、商店、银号等20余处,让大龄孤儿参加生产以解决经费困难。所制工艺品,在全省评比中,获优异奖,引起北平慈幼院院长
熊希龄的重视,多次到烟台恤养院参观、指导。至1943年,孤儿院产品收入达到自给自足。褚文郁总结八年来的办院经验,团结董事张宽五,实行了一系列有益措施:接兑一个银号,准备成立孤儿储蓄银行;在东山建孤儿村,为结婚的孤儿建立家庭;在福山
宫家岛买耕地400亩、沙荒2000亩,在
西沙群岛旺建百亩果园,从事农果业生产。
在创办烟台恤养院的20多年中,他与孤儿相处情同父子,宛如家人。他责成子女与孤儿同膳宿、共学习。孤儿有病,他心急如焚,常彻夜守护;残老死亡,穿送老衣服,他也亲自动手。恤养院盛期所收容的人员从刚出生的婴儿,直至八九十岁的老人,驻院人数达千人之多,院外抚恤约计万人。从1929年建院,坚持达25年之久。
1945年烟台解放时,旧社会留下的乞丐、游民、流浪汉比比皆是,人民政府责成恤养院尽力收容。褚文郁按照政府的指示,积极办理:为解决经费问题,褚文郁去
青岛市,
上海市募捐黄金200两。1954年,恤养院改为
烟台市生产教养院,褚文郁任副院长,继续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