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庆
清代盐运使
李昭庆(1835~1872),又名章昭 ,或写作章钊,字子明,又字眉叔、幼荃。安徽合肥县磨店(今属肥东县)人。李鸿章幼弟,李文安第六子,清朝官吏。
初入曾国藩湘军、李鸿章淮军,驻防无为市、庐江。同治元年(1862),驻防上海、江浙一带。三年(1864),以军功历同知、员外郎、道员,戴花。四年(1865),年统武毅、忠朴等军,从曾国藩镇压捻军,保盐运使。八年(1869),回籍就医。十一年(1872),病卒。赠太常寺卿。著有《从戎日记》《补抽呤轩草》等行世。
人物生平
生平事迹
早年经历:
李昭庆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士绅家庭,原本的人生轨迹应是寒窗苦读,考取功名,最后安稳做官。
他确实才华横溢,早年便考取了监生学位,并得到了家人的厚望。
军事生涯: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李昭庆追随二哥李鸿章、三哥李鹤章,进入了曾国藩的幕府,学习军事。
他在军事上展现出了出色的才能,曾在芜湖市无为市两地的防守战中表现出色,成功坚守到了援军赶来。
后来,他又在剿灭捻军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最终功劳被他人所夺,但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认可。
慈禧太后的纠葛:
传说中,李昭庆因长相俊朗被慈禧太后看中,被留在宫中七天。这一经历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感受到了权力的黑暗面。
回家后,他身体虚弱不堪,面无人色。李鸿章为了防止慈禧再次找茬,将李昭庆转移到了直隶总督府。然而,慈禧再次下旨请李昭庆进宫,李鸿章无奈之下劝说弟弟自尽以保全家族荣誉。不过,这一说法在现有文献中并未得到确凿证实,更多是一种传说或推测。
晚年与离世:
李昭庆在晚年对二哥李鸿章的积怨日深,最终在1872年暴病身亡,年仅37岁。关于他的死因,文献中记载为旧疾复发而亡。
个人作品
著有《从戎日记》五卷及《小琅环馆试贴诗》二卷、《补拙斋诗文学》。
史籍记载
《清史稿·卷四百三十三·列传二百二十·李鹤章(弟昭庆)传》
(李鹤章)弟昭庆,初从曾国藩军,淮军既立,国藩留五营,令昭庆领之,驻防无为、庐江县同治元年,从鸿章至上海市,解常熟围,克嘉兴市、常州,皆在事有功。四年,国藩督师剿捻匪,昭庆总理营务,统武毅、忠朴等军。及鸿章代国藩,令赴前敌击贼,驰逐鄂、皖、东、豫之间,累至记名盐运使。捻匪平,留防江、淮。十二年,卒,赠太常寺卿。
《清史大臣传》记载‘昭庆从军最早,与兵事相始终,勋望与同时诸将相等,所部多以积功至大官,顾以鸿章亲嫌,叙功辙辞不受,治军十余年,大小数百战,未尝列名荐”。昭庆秉性孝友,立志廉洁,时以家门盛满为惧,退居人后,远见卓识尤为人所难能。劝捐建其业师颍上县教谕王福永专祠,劝捐修复庐州府学宫。’
家族成员
后世纪念
李昭庆墓
李昭庆墓原位于安徽省肥东县众兴乡梁宇村(现称沿河村),然历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种种浩劫,整个墓葬的结构已被完全毁坏,只有墓址尚存。这个墓就在沿河村幼儿园边,如今只能看到三个水泥坑,本是李昭庆及其妻妾的三座坟,这些坑在人民公社时期做了生产队的粪坑。
据村中老辈人回忆:1958年,受上级指示,村人扒了李昭庆的墓,李昭庆是用个箱子一样的东西装着,箱盖是透明的,李昭庆穿着官袍,很年轻,肚子上有个疤,像是用膏药贴着,所以村民就说李昭庆是遇刺身亡。其实作为一位在湘军淮军征战多年的悍将,身上带伤是很正常的,或许李昭庆就是旧伤复发而死。那三座坟是李昭庆和他的妻妾的,据说妾是殉葬的,李昭庆肚子上的疤在右胸,装李昭庆的尸体是棺,椁是草绿色的,李昭庆并未留着清代时的辫子,而是披发入葬的。
李昭庆墓的不远处是李昭庆家族的粮仓,2001年这里被肥东县文物部门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2009年5月18日立碑。然而虽贵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措施却做得非常不好,立碑的当月31日就发生了一场大火,烧毁了粮仓房屋中的8间,如今只剩14间,而且垃圾成堆,破烂不堪,已与荒地无异矣。李昭庆的家原来也很豪华,本在墓地和李氏粮仓的东边,后被日寇炸毁,今已无存。
李鸿章家族如今在故乡肥东县仅存的遗迹就只剩李昭庆粮仓了,且保护措施之差令人担忧。
参考资料
李昭庆.中国知网.2024-03-0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生平事迹
个人作品
史籍记载
家族成员
后世纪念
李昭庆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