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孤独
2014年周逵、刘菁荆译著的图书
《群体性孤独》是2014年3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雪莉·特克尔,译者是周逵、刘菁荆。本书将电子文化的两大趋势在过去15年中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了新的阐释,将焦点集中在年轻的“电子土著”身上,这一代人的成长伴随着手机和智能电子玩具。
内容简介
你是否也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新浪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期待他人少,期待技术多。不间断的联系,是否让人类陷入了更深的孤独?
被誉为网络文化领域的“玛格丽特·米德”的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为了研究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15年来深入两家养老院,对200多人进行了实地研究;为了研究人们的网上互动,与7家中学合作,收集了450名中学生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她通过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而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特克尔认为,人们发短信、发邮件,上社交网站,玩电子游戏,从形式上看人们之间的联系似乎更轻松、更密切,但实际上却更焦虑、更孤单。
如今的我们既缺乏安全感、却又渴望亲密关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寻找一种既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作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既要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摆脱信息技术导致的孤独,就必须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独处,体会独处带给人们的好处;另一方面,朋友、亲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面谈话、讨论。
作者简介
[美] 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科技与自我创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学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
☆ 采用“实地研究”和“临床诊断”两种方法,对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进行了长达15年的系统研究,被誉为网络文化领域的“玛格丽特·米德”。
☆ 在哈佛大学获得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开始研究计算机文化,并成为人与技术关系领域首屈一指的社会心理学家。《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称她为技术领域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作品目录
各方赞誉
推荐序 要了解人类的未来,就必须了解人与技术的关系
作者序 转折点
引言 技术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了吗?
第一部分 机器人时代:孤独中的新型亲密关系
第1章 最亲密的伙伴“拓麻歌子” :有生命的电子宠物
第2章 栩栩如生的“菲比”:涉足情感地带
第3章 一起长大的“爱宝”:我们都有美好童年
第4章 魅力无限的“真宝”:你是它唯一的关注
第5章 社交高手“凯斯麦特”:你爱它,它也爱你
第6章 能治病的“帕罗”:半个心理医生
第7章 拥抱“机器人时代”:亲密关系的美好未来
第二部分 网络化生存:亲密关系中的新型孤独
第8章 永远在线:网络自我的三种新状态
第9章 网络技术改变成长历程:“分开”和“独处”都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第10章 有打电话的必要吗?声音传递情感,短信给你安全
第11章 削弱与背叛: 亦真亦幻的《第二人生
第12章 真情告白:网上告白只是用“分享”避开“孤独”
第13章 焦虑:科技提供便利,也带来焦虑
第14章 年轻人的怀旧情结:网络世界不是“瓦登湖2.0”
结语 不可或缺的对话
后记 家书的意义
译者后记
数字时代的瓦尔登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作品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