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县志
刘有成督修的书籍
寿光修志始于明代。明崇祯七年(1634),张?所修县志已无存,仅在《张氏家乘》中存录《序言》一篇。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知县刘有成督修《寿光县志》,计32卷10余万字,寿光市博物馆存藏一部。
内容介绍
清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王椿总修的《续寿光县志》,共30卷,约13万字,美国国会图书馆有藏本,烟台市博物馆有残本。清嘉庆四年(1799),知县刘翰周总修县志共20卷,计20余万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县金大奉令修《乡土志》,山东博物馆存有抄本。民国15年(1926),县长赵志澄领修县志,民国17年(1928)完成初稿,手稿由上海图书馆存藏。民国24年(19 35),县长宋宪章督修的《寿光县志》,全书共16卷,约计50万字,今民间有存。《羊角沟咫见录》系1935年羊角沟公安局长王树?编写,全书近万字。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县成立史志编委员会,当年完成初稿,未正式出版。新编《寿光县志》 1982年4月始修,先后征集资料2000万字,多次修订篇目,五易其稿,于1991年10月付印。本志上限始于1840年,下限截至1990年12月。全书除序言、凡例、县情概述、编后记外,共设12编,依次为:历史大事、行政建置、地理环境、居民人口、国民经济、党政群团、军事、科学教育文卫、文物名胜、乡风民俗、人物、附录。
获得荣誉
寿光县
寿光位于渤海莱州湾西南岸,境内“皆平田息壤,无悬崖陡壑之观”,是中原地区著名的“蔬菜之乡”和全国最大的原盐生产县。西汉刘启中元二年(前148) 置县,自此隶书始见寿光县之名。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今寿光县境分为寿光县、寿南县及益寿县的一部分。 1953年8月寿南县并入寿光县。1989年底,县境面积2180平方千米,辖10镇、24乡,990个自然村,113个村民委员会,人口98.8万。寿光县自然条件良好,气候适宜,资源丰富。地处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2.4℃,雨量591.9毫米,日照2607.4小时,无霜期180天。南部土地肥沃,宜于发展粮食、蔬菜、棉花、果品等种植业。北部有59.5千米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滩涂、碱洼,宜于发展捕捞、养殖和畜牧。县内弥河积存着丰富的河沙,近海地下卤水储量30亿立方米,石油、天然气蕴藏量可观。 20世纪80年代,寿光市先后被国家和山东省确定为蔬菜、水产、果品、畜牧、粮食、棉花农业综合商品基地县、山东半岛对外开放县和黄淮海平原开发重点县。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980年为4.87亿元,1986年达到10.6亿元,实现第一个翻番;1989年达到19.6亿元,翻两番的目标已提前实现。1989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总产由3.35亿千克增加到5.8亿千克;农村经济总收入由1.4亿元增加到14.7亿元;工业总产值由2.6亿元,增加到14.3亿元,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达到9亿元以上;农民人均所得由74元提高到811元;城乡储蓄余额由1974万元达到5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由1.2亿元达到5.4亿元;外贸出口收购总值由1090万元达到1.16亿元;财政收入由0.8亿元达到1.4亿元,跃入全国百强县之列。粮食、蔬菜、棉花、果品、中盐集团、养虾、畜牧、工业已成为振兴寿光市的八大经济支柱。全县6万公顷粮田。1989年人均占有粮食700千克。自1975年始,每年向国家贡献粮食超过亿斤,被誉为“潍坊粮仓”。各种蔬菜销往全国215个城市。蔬菜面积由1978年的5800公顷增加到1989年的2.3万公顷,总产由1.35亿千克增加到12亿千克,收入由2000万元增加到2.5亿元。九巷蔬菜批发市场,占地12公顷,服务设施齐全配套,成为全国的蔬菜集散地。寿光是潍坊市产棉大县之一。1983年以来,植棉面积保持在2万公顷左右,总产30万担,累计向国家交售240万担,年均25万担左右。寿光弥河两岸是梨、枣、桃、杏等果树之乡,收入颇丰。全县现有果园面积8000公顷,以苹果为主,另有葡萄黄金桃、山楂、梨、杏、枣等,其中红星、绿光苹果为省优质品种,结果面积2000公顷,年产4500万千克寿光市北部地下卤水汁丰富,取卤晒盐已有3600余年历史。 1989年生产原盐200万吨,生产1086吨,是全国最大的原盐生产基地。寿光水产资源丰富,年水产品总量3万吨左右。寿光北部有1.5万公顷草场,是繁殖大家畜和良种羊的基地。畜牧业总收入1989年达到7995万元。寿光陆、海运输便利。被称为“莱州湾畔一颗明珠”的羊角沟镇,港口年吞吐能力100多万吨,是鲁北海、河、陆联运枢纽。海上可直达天津市营口市大连市烟台市青岛市,溯小清河而上可抵省会济南市寿光市又是一方人杰地灵的宝地,出现了贾思勰等许多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内容介绍
获得荣誉
寿光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