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鹬(学名:Lymnocryptes minimus)是一种涉禽,体长18厘米。与所有其他
沙锥区别在头顶中心无纵纹;尾呈楔形,上体具绿色及紫色光泽。尾色暗而无
褐色横斑。与
阔嘴鹬区别在嘴较直,肩部多明显条纹。飞行时脚不伸及尾后,翼前缘无白色。性孤僻。繁殖期在繁殖地周围作“之”字形飞行表演。白天极少飞行,甚至有危险时也不飞。静止不动或步行至安全地带。栖于沼泽地带及稻田。进食时头不停地点动。
分布范围:姬鹬繁殖在欧洲北部至西伯利亚西部;越冬在南欧、非洲、
中东、
印度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罕见过境鸟及冬候鸟。迁徙时由中国东北经东部沿海,少量不定期地在
广东省南部和
香港特别行政区越冬,偶见于
台湾省。另有一群在新疆西部喀什及
天山地区越冬。
姬鹬头顶黑褐色,具金属光泽和淡色斑点。宽阔的黄色和皮黄色眉纹中央有一黑线,将眉纹分隔成两端联结,中部分开的双眉。眼先白色,有一粗的黑纹从嘴基到眼,到眼后黑纹变窄,并与耳覆羽的黑色斑和横跨颊部的黑纹相联。其余脸部、头侧、颏、喉皮黄白色。后颈呈
褐色和灰褐色斑杂状,并具淡色斑点。、上肩、腰和尾黑褐色,富有光泽和缀有相当多的紫色和绿色,与四条平行的淡金黄皮黄色纵纹形成鲜明对比。下肩暗褐色,具
红皮病黄色和淡皮黄色斑纹。翅上覆羽褐色、羽缘皮黄色。飞羽黑褐色,次级飞羽和内侧初级飞羽具窄的白色尖端。尾黑褐色,中央尾羽最暗,最长而尖,尾呈楔形,共由12枚尾羽组成。前颈和胸鸽灰色,具褐色纵纹;两胁也具褐色纵纹。其余下体白色。尾下覆羽微缀褐色纵纹。翅下覆羽和腋羽暗灰白色,稍具
褐色条纹。
姬鹬在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森林和森林地带的沼泽、湖泊与河流岸边,尤其是富有
苔藓植物、芦苇和水生植物的水域岸边及其沼泽地上。迁徙期间和冬季多栖息于水边沙滩、沼泽、水中
小岛和农田地带。
常单独在夜间和黄昏活动。白天多匿藏在草丛或
灌木丛中不出,一般很难见到。受惊后常蹲伏于地,一动不动,伪装成各种姿式以适应当地环境来逃避危险。直到危险迫近时,才突然从脚下冲出飞逃。通常飞不多远又很快落入草丛。
姬鹬主要以蠕虫、昆虫、
昆虫幼虫和
软体动物门为食。多在晚间和黄昏与黎明时候觅食。觅食多在水边沙岸或泥地上,觅食时将
长嘴𫚭插入土中,有节律的上下活动取食。也在地面啄食。
中国分布于北京、
天津市、
河北省(
北戴河区)、
内蒙古自治区(
哈拉哈河)、
上海市(
崇明岛西)、
江苏省(
镇江市)、
福建省(
福州市)、
甘肃省(
河西走廊)、新疆(西部喀什、
塔里木盆地及
天山)(旅鸟)、
广东省(
广州市、佛山、江门)、广西(沿海
红树林地区)、海南、新疆(喀什)(冬候鸟,旅鸟)、香港、台湾。
姬鹬的繁殖期为6-8月。通常营巢于富有芦苇和植物的溪流附近的沼泽地上。巢多置于土丘上。每窝产卵4枚。卵的颜色为鸽灰色或橄榄
褐色,被有锈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5-42×25-30毫米。雌鸟孵卵。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
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